無法自行閱讀,何來知識經濟?

      現代社會中,無論是要在競爭中存活或創新求勝,都必須以知識為基礎,國民普遍的知識水準,則是國家競爭力的重要來源之一。
知識不斷創新,因此人人需要終身學習。學習的管道很多,但「閱讀」應是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率的吸收新知管道。當然,此處所談的閱讀標的,是指構思嚴謹、內涵豐富、知識密度較高的著作。
經由教師講解來吸收知識,在表面上似乎比閱讀輕鬆得多。然而,閱讀卻有其他的重要作用。由於嚴謹的著作是靜態而繁複的,讀者要從閱讀過程中吸收知識與觀念,其專心程度及「大腦產能啟用程度」都遠高於聽講。而也正因為如此,閱讀的過程就形成了一種對思維能力的訓練。易言之,由於文字的內容不易理解吸收,讀者必須更主動、更專心、更努力地學習,並在腦海中試著想像、詮釋、聯結,以掌握作者的思想架構。久而久之,其思考能力必然精進。甚至可以藉著多元、重複的閱讀,逐漸發展出自己的思想體系與架構。
因此,閱讀不僅是吸收知識與資訊而已,它同時也是鍛鍊心智的重要機制。很多人不習慣閱讀,或面對稍微嚴肅一點的內容,就讀不下去,主要的原因就是過去缺乏閱讀的訓練。
近年來,大家開始重視終身學習,然而,學習方式卻多侷限於聽講。大家都知道,演講時內容不宜太多太難,最好能針對簡單的主題,反覆說明,而且要妙語如珠,使聽眾如沐春風。若不如此,大家很快就無法集中注意力,甚至昏昏欲睡。而這也多少反映出一般人思維能力的薄弱-必須有人運用各種方式強力「灌輸」,否則根本無法吸收。
當前大學教育中,還是以教師講解為主。同樣的學科,在美國可能只需要三學分,在台灣卻八個學分也「教不完」。其主要原因即是,美國大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自行閱讀的比重甚高,教師只需重點講解或答問即可。而在台灣,負責任的好老師們多半假設學生不可能課前預習,或即使預習也無法達到某一程度的理解,因此,必須依賴教師的詳細講授。殊不知這種作法,短期間固然可使學生「輕鬆學習」,但卻使學生失去培養閱讀能力的機會。在這種教學方式下成長的學生,將來極可能一輩子都需要藉由不斷聽講才能習得新知識,這必然會降低國民提升知能的效率。

本文于2006年刊載於《天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