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聽得懂得有點學問

  「聆聽」不只是需要專注而已。若想從聆聽別人發言中,歸納出重點、整理出體系,甚至將零散的意見焠取出隱含的意義,不僅需要經過一些訓練才能發展出這樣的能力,而且過去的學理素養也十分關鍵。
組織的存在是為了結合眾人的力量與才智,一起完成個人或少數人不能完成的任務。而為數眾多的組織成員,為了整合想法、交流資訊、傳達指令,就需要大量的口頭溝通。而溝通的關鍵就是講得清楚、聽得明白。
然而「講得清楚、聽得明白」觀念很簡單,但要大家都做到,也不容易。在我們傳統教育中,學生的「聽力」水準,固然影響了學習的效果與成績,但卻很少在教學過程中被深入檢視與要求,而針對較為嚴肅的議題,以口頭來表達即席產生的想法,在學校裡更缺乏練習的機會。在西方國家,由於從小在上課時討論的機會多,學生在聽、講,以及溝通上似乎比較熟練而自然。
事實上在企業界或公務機關的會議中,有許多發言內容的確有一些極有價值的觀點或主張,但由於發言者無法有系統的表達稍為複雜的論述,因而造成其意見無法匯入討論的主流,甚至被會議主席所忽略,這其實相當可惜。而聽者針對某一項發言,各自解讀,甚至斷章取義,造成發言盈庭,各說各話卻全無交集的現象,也十分常見。
在個案教學過程中,教師會運用各種方式來要求與訓練學生在口頭表達及聽力方面的能力與習慣,其中「專心聆聽」當然是最基本的動作。然而由於發言的同學未能有條理的陳述自己的意見,因此同學即使努力專心聆聽也未必能真的聽懂。教師的角色就是要從這些零散而缺乏體系的發言中,找出有意義的部分,在腦中組合成一套有道理的論述,然後再依據此一心中的論述,提出可以引導學生討論方向的問題。
教師在進行此項工作時,所依賴的,不僅是專注的習慣以及邏輯思維能力,更基本的是他在相關學理上所累積的素養。以這些學理為基底,才能聽出學生言之未出的道理,並能發覺發言者在形成論述的過程中,還缺乏哪些重要的考慮因素或因果關係。若有必要,還可以進一步將發言學生的意見,結合學理後,整理成很有道理的說法。
近來很多教師對個案教學的技巧極感興趣,但坦白說,技巧不難,真正要將個案討論「帶」好,最關鍵的還是教師對相關學理的了解與內化。簡而言之,主持會議、主持討論,和演說一樣,其表現出來的品質,最終還是基於主持人或演講者的學問與見識。

         ●本文于2015年刊載於《今週刊》

從異業結盟中創造新契機

   面對快速的科技進步與產業消長,從異業結盟中尋求並創造新機會,將是企業發展的主要方向。
傳統策略思維將策略發展方向分為兩大類。其中之一是聚焦於本身的產業,包括垂直整合或擴大規模,並進而試圖在某些價值活動上發揮差異化的優勢。其中之二是從事多角化進入生存資源更豐富、更有發展潛力的新興產業。
這兩個方向其實各有其不足。因為聚焦表示固守陣地,可能結果是發展空間愈來愈小;而多角化雖然有極高的成長機會,但本身組織卻未必擁有經營新產業的人才與資源。
而以本身原有優勢與知能為基礎,結合其他產業中的優質業者,共同創造新的商業模式以滿足顧客的需求,將成為策略發展上應該努力的方向。例如,近年來出現的「餐飲+醫療保健」、「觀光+健檢」、「金融+雲端」、「零售+文創」、「交通運輸+網路通訊」都是成功的實例。未來肯定還有更多可能的組合,有待企業家們去思考與創新。
執行此一策略發展方向,有幾項重點。
第一,除了專注本業的產銷研發與產業經營環境的重大趨勢之外,還必須隨時了解其他產業的發展走向以及各種新科技可能帶來的機會;
第二,掌握顧客未被現有產業滿足之需求,而這些需求可能遠超過現在產業中廠商的想像範圍,例如利用手機取代信用卡成為支付的工具;
第三,以創意來結合不同產業的資源與專長。這或許是最具挑戰性的部分,而且這種創新構想多半不是來自技術研發人員的努力,而是來自擁有高度期待的消費者之「苛求」。追隨領先者當然也可以,但能自行創新才是真正的贏家;
第四,結盟型態的選擇,究竟應將對方納入供應鏈的一環,還是創立合資公司,或創造合作與交易的平台,應視創新的商業模式在實際運作上的需要;
第五,如同一切策略聯盟,必須慎選合作對象,明訂權利義務;
第六,傳統上的垂直整合或策略聯盟,組織間的文化融合與調適已經很不容易。而跨業結盟的成員由於各有其專長、行事風格甚至「尊嚴」,且在創新過程中又必然出現許多磨合與挫折,因此跨組織間的文化融合,也是一大挑戰。

    ●本文于2015年刊載於《天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