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工廠

   我年輕時參觀過不少工廠,回憶起來都是頗有價值的經驗。在現場親眼看到各種原料或零組件經由作業員的操作和機器運轉,逐步變為成品,心裡感覺很充實而正面。
我曾在一次演講中提到,大學畢業時,我可能是全台灣同齡年輕人中,參觀工廠次數最多的人之一。高一暑假決定將來學企業管理,而當時認為企業管理就是開工廠或管工廠,因此報名參加了救國團的「南部工業建設參觀團」。當時最熱門的救國團暑期活動是金門戰鬥營、海上戰鬥營,以及合歡山或橫貫公路的健行,但我知道若不是救國團主辦,很多工廠是不會開放讓我們參觀的,機會難得,不可錯過。在一週內,我們參觀了中油煉油廠、唐榮鐵工廠、硫酸錏公司、鳳梨公司和高雄港等,是我第一次參加校外活動,也是第一次到高雄,因此印象十分深刻。後來曾擔任中華電信董事長的呂學錦博士,和我同年,當時也是團員之一。
大一暑假又報名參加了救國團的「北部工業建設參觀團」,和許多來自南部的學生一起參觀了北部的一些工廠。這些南部學生參加的目的之一是到台北看看,覺得我這個台北人還來參加此一活動有些奇怪。
政大企管系的創系主任任維均教授與業界關係十分良好,而且認為參觀工廠很有意義,因此在他擔任系主任期間,每學期全系各班都有正式的參觀工廠活動,全班坐遊覽車往返,像郊遊一樣。幾年下來,北部略有規模的工廠,又參觀了十幾家。這些加起來的確可能比當時絕大部分大學生參觀的工廠多很多。
預官退伍後到美國伊利諾大學讀MBA。我那時外向積極,遇有校辦課外活動就儘量參加。有一次去參加一個小鎮三天的感恩節活動,順便也參觀了兩個附近的工廠。第一個是巧克力工廠,感覺不錯。第二家一開始眾多外籍學生還不知是什麼行業,直到即將結束參觀,看到成品,才知道是一間製造鋁質棺材的工廠,也十分難忘。
現在回想起來,如果當年在參觀工廠之前,對相關產業及競爭的情況事先有些了解,導覽的人員在介紹說明時更有系統和技巧,我們會學得更多。
近幾十年來,我很少再參觀工廠,只喜歡訪問企業家。因為現在對企業高階人員的思維方式、決策考量、面對競爭時的對策,甚至家族關係與人事安排等議題更有興趣,而這些都無法在參觀工廠的過程中得知。
現在網路發達,對製造流程或技術有興趣者,可以從網上看到許多附有詳細解說的相關影片。不必像我們從前一樣奔波於道路,還要靠關係,才能看到一些皮毛。

        ●本文于2014年刊載於《今週刊》 

何謂觀念能力

   愈高階的領導人,其前瞻性要更高、視野要更寬廣、考慮層面要更周延。這些都需要所謂的「觀念能力」才能做到。觀念能力是指體察不同範圍或層面中的因素,彼此間關聯或因果關係的能力。這些關聯或因果關係包括了:
在時間軸上,「過去」、「現在」、「未來」之間,各種決策與現象之間的因果關係-例如過去哪些政策造成了今天的局面,或今天的決策對未來競爭地位有何影響;
「組織外界環境變化」對「組織內部運作方式合理性」之影響-例如雲端科技將如何衝擊本組織目前的產銷配合方式;
行銷、生產、研發、人力資源等內部單位之間,各種做法的配套互動關係-例如自創品牌後,研發流程及人員培訓可能需要哪些重大調整;
抽象觀念與實際現象間的聯結-例如能想像出某一學理在實務上的含意;
此外甚至還包括產業趨勢與本組織生存空間的關係、人性與商業活動之間的相生與相剋、配合談判各方價值偏好設計妥協方案等。
簡言之,當這些彼此間似乎沒有關聯的現象、問題、決策、行動,一旦出現變化時,擁有高度觀念能力的人,很早就能看得出它們之間的聯動關係或後續發展。
此一能力和專業知識水準未必絕對相關。例如成功的大型企業領導人,未必對行銷、財會、人事制度、科技、政治、經濟等專業都深入了解,但他們卻能想到這些方面的變化或彼此間的關聯,甚至能將複雜的情況簡化成別人能理解、自己又能掌握的論述。
又例如有些人可以從上游產業的細微變化,就能想到本身將來與下游經銷商間的權力消長;有些人可以從一項氣候變遷的新聞,預知某檔股票價格的漲跌;有些人可以從產業中現存的許多技術中,拼出令人驚艷的創新產品;有人可以從紛擾的社會氛圍裡,選出一句觸動所有人心的政治口號。事後看,所有相關的「因果關係」都是大家熟知的,毫不稀奇,但事先能看得出來這些複雜的因果關係,並將它們組合以指引行動,靠的是這種觀念能力。
擁有高度觀念能力就比較能看到某些指標變動對整體方案的意義,也更有能力針對問題有效詮釋各種資訊,並掌握現象與問題背後的本質與核心。有了這種能力,不僅對事務的理解力提高,而且更能整合各方的看法、更能看出現象背後深層的原因、更能累積知識、快速移轉經驗,甚至更能系統化的產生創意。
階層愈高,愈需要擁有這種能力。如何測量每個人在觀念能力上的潛力,以及如何培養這種能力,是需要再去思考的。
 
●本文于2014年刊載於《天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