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買設備,不辦培訓

人才是形成組織競爭力的核心要素,眾所皆知;但真正投入心力進行人員培訓及內部知能傳承的企業卻不多。以致當企業亟需人才時,許多企業主的第一個念頭就是向其他企業挖角。
企業為何不從事培訓或內部知能的傳承?表面理由之一是沒有時間,理由之二是培訓成本高,中小企業負擔不起。可是這些企業在購買設備、擴充廠房,或從事文宣公關時又毫不吝嗇,可見財力應不是真正的問題。
真正的關鍵原因之一是:「知能」是屬於員工的;機器設備、技術專利、品牌形象是屬於企業或老闆的。投資於員工的知能成長,極可能提高員工或各級幹部跳槽的籌碼,以及向企業要求加薪的談判力;反之,投資於機器設備或技術、品牌,則可以提升企業在人力資源市場上的吸引力,從而強化企業或企業主對員工的權力基礎。再者,挖角風氣盛行,更使許多企業擔心如果自己員工的能力太強,可能會成為「獵人頭公司」下手的對象。
此一道理解釋了為何在服務業推動知能傳承與培訓,遠不如「服務業科技化」來得吸引人。因為對許多企業主而言,「無人商店」之類的經營模式,是資方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在這種模式下,軟硬體投資可以百分之百由企業所擁有,同時也擺脫了所有與員工人事有關的煩惱。
這種現象或心態的存在,也不能只責備企業或企業主。因為我們看過許多企業主毫無保留的將自己的知能分享給同仁,投入資源全力栽培他們成為可以獨當一面的人才。結果人才來來去去,企業主的愛心與期望終究付諸流水,不得不以「為社會做公益」來自我解嘲。
以上分析,可以得到一項推論:科技化與自動化等,在性質上屬於「私有財」,而人員培訓則接近「公共財」。企業對投資前者有興趣,對後者則能省則省,甚至希望是由其他人投資,自己透過挖角等來享受成果。這對政府政策的含意是:如果政府為了產業發展,必須為企業提供協助時,應投入更多資源於公共財的部分,因為這些是大家有需要卻不願意自行投入的;至於私有財部分,因為有財產權的保護,個別企業自然會依投資報酬率來決定投入的資源,政府其實不必獎助,甚至也不必鼓勵,只要提供充分的資訊,企業自然會有所取捨。

本文于2010年刊載於《天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