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業、電信業與金融業

觀察近年國內電信業的發展,發現其產業特色及發展軌跡竟然與汽車業極其相似。
它們的共同特色之一是服務對象主要都是針對內需市場。汽車產業雖曾思考過如何走出去,但後來除了一些零組件之外,成車產業一直都局限在台灣。電信業無論如何努力,未來的經營範圍還是只有在台灣。台灣有限的市場幅員,先天上即決定了產業成長的上限。
其次,整體而言,這兩個產業都兼具資本密集與技術密集的特色,相當需要經濟規模,甚至必須以全球為營運基礎。
第三,由於前述的兩項特色,在整體產業價值鏈中,台灣的業者只能負責極短的部分,亦即產業末端的一些價值活動。在汽車業,本國車廠僅從事組裝、改型、銷售、服務等工作,至於車體設計開發、引擎及關鍵零組件,甚至於品牌等,則一向都是由國外母廠負責。在電信業,主要的設備與技術也都來自國外,業者鉅額的投資,除了基地台租金之外,幾乎全都用在國外採購上。因此,國內業者本身所創造的附加價值,就產業總體而言,比率上並不高。
第四項共同特色是,國內業者的競爭優勢僅限於行銷與服務方面的創新,在根本技術或經營模式方面的創新,則無從掌握,只能高度依賴國外的母廠或策略伙伴。
第五項共同特色是,兩者都是從獨佔走向開放。就汽車業而言,隨著市場需求的增加,政府開放投資,一度也曾出現百花爭鳴,然而,在競爭與淘汰之後,新加入的業者能存活的並不多,而在「投資金額大」、「創造的附加價值小」、「市場有限」等幾項特色下,現存廠商的獲利能力也難有起色。電信產業的發展目前尚未到達成熟階段,卻似乎也已出現了類似的趨勢。
第六項特色是,政府政策對廠商的經營以及獲利水準影響甚大。例如,對汽車業來說,貨物稅的高低十分重要;對電信業,則業務之開放程度以及費率等皆極為關鍵。甚至可以說,這兩個產業中的廠商能賺多少錢,與政府的政策高度相關。
再想一想,其實金融業的特色及處境也與這兩個產業極為相近。金融業也是資本密集與知識密集,也是開放了為數眾多的業者,但依世界標準看,規模都不大,卻又集中於內需市場,在政府設定的規則範圍內,以彼此十分接近的方式來競爭。
以上這些特色,在資訊電子業,以及許多傳統工業中,並未出現,因此,並非台灣產業的普遍特色,而僅見於這幾個產業之中。
這些產業間的共同特性,是否意味著電信業與金融業將來的發展將類似於汽車業?從汽車業起伏興衰的歷史,我們能學到哪些教訓?對政府政策有何含意?這些都是值得進一步研究的課題。

本文于2008年刊載於《今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