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管教育裡的「總體經濟」課程

近來社會上十分熱門的議題是「金融海嘯的成因與影響」、「經濟景氣要到什麼時候才能回升」之類。我也常被企業界人士問到這類問題,雖然我對這些議題並無研究,了解的深度也未能超過平日報章雜誌上的分析報導,但從這些討論中,可以深切感受到企業界對總體經濟的高度關心,以及總體經濟對企業經營的重大影響。
總體經濟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全球有大量的博士人才專攻此一領域,投入可觀的學術資源,發表無數的學術論文。各校商管教育中也幾乎都要求學生修習一門「總體經濟」的課程。但據了解,這門課程主要在介紹基本的理論模式,通常並未在課堂上深入探討實務面的總體經濟課題。其結果之一是,除非是極為聰明的學生,否則大部分人在學過總體經濟之後,未必有能力將所學應用在真實世界上。換言之,學生未必有能力自行跨越學理與實際現象二者間的鴻溝,可以將書本上或課堂中所學,有效轉化為觀察、分析經濟現象的思維模式。
企業界希望曾經接受過商管教育的高階經理人,對總體經濟的議題除了有一定程度的「感覺」或敏感度之外,還擁有相關知識與能力來分析了解經濟環境的變化與趨勢、有能力解讀統計資料,並了解各種專家意見的推理過程與背後假設,因而也懂得研判擷取各種相關的資訊與建議。
為了提升學生這方面的能力,總體經濟的教學方式似乎可以採取以下兩種方式:
最根本的辦法是個案教學。哈佛大學商學院出版了一本《總體經濟個案集》,蒐集了從1929年經濟大恐慌以來,美國及世界歷史上主要的「總體經濟事件」。每個個案詳細說明了這些事件的來龍去脈以及當時政治、社會上的各種實況,以及各個角色(如總統、財政部長或聯邦準備銀行主席等)所面臨的決策情境。修課時是依個案教學的傳統,要求學生課前仔細研讀個案內容,分析資料與數據,構思論述,到了課堂上再提出分析結果與觀點。教師則基於本身在總體經濟領域的學理素養,針對學生的發言,引導進行更深刻的討論。換言之,即是運用這些真實而豐富的個案,來促進學生思考,並進而啟發學生對總體經濟理論模式的體會。也經由此一教學過程,讓學生認識總體經濟理論的實用價值以及限制。
哈佛大學商學院還出版了一本《總體經濟與財務政策個案集》,是從企業的觀點,來分析在不同的總體經濟環境變化或預期之下,企業的投資或資金調度政策,以及各種金融工具的選擇運用。我相信企業界或未來的經理人在深入研讀、討論過這些個案後,對總體經濟的道理,以及經濟因素對企業經營的影響必能產生更多的認識與掌握。
我不知道目前國內對總體經濟的教學上,運用這些個案的情況。但我相信,如果有更多的總體經濟教師能參考哈佛大學的方式,善加運用個案教學,學生一定更能活學活用經濟理論。
除了正式的個案教學之外,第二種可以參考的教學方式是藉著閱讀與討論報章雜誌的報導與分析來傳授總體經濟的觀念。
很多人批評我們的學生不關心外界的事務,只專注於課內的教材。事實上,商管科系學生所應關注的外界,主要就是總體經濟與產業方面的發展與趨勢,而非政治、社會,甚至演藝圈的各種消息。因此,如果在總體經濟的課程中,能每週針對世界及國內各種與總體經濟有關的消息、報導與分析,進行討論,一方面可以提升學生(包括EMBA學員)對經濟環境的熟悉度與敏感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他們活學活用經濟理論的能力。
有人主張商管教育的課程應多討論一些實際或當前的議題,以免所學脫離現實。在行銷、組織、策略、人力資源等「純管理」的課程,由於需要豐富的企業內部資訊才能進行較深入的討論,因此不得不藉助各種過去所編寫的個案教材;而總體經濟方面,真實世界的資訊不僅及時、豐富,而且唾手可得,因此,更能也更應在課程中利用時事討論來讓教學內容更貼近實務的需要。

本文于2008年刊載於《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