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企業已逐漸了解各項重大決策必須建立在資料、證據或有系統的研究上。例如,制定行銷策略時,除了要運用創意之外,還必須進行相關的消費行為研究、商圈流量估算,以及競爭者分析等,做為決策時的重要參考。
我不清楚這種「以數據與研究來支持或驗證公共政策」的觀念或做法,在我們施政過程中已應用了多少,但至少在高等教育方面,似乎還停留在各自就主觀意見提出評論甚至制定相關政策的階段。
例如,當前熱門話題之一是:應否廣設大學?應否制定嚴格的淘汰機制?應依據哪些標準進行篩選與淘汰?各方高見很多。然而,如此重大的政策決策,顯然應該先調查研究一下,這些所謂的後段學校,畢業生進入社會以後是否完全無法達到大學畢業生應有的作用與貢獻?換言之,這些畢業生是否真的沒有學到東西?他們的就業情況是否明顯不如其他學校畢業生?僱主對各校畢業生的滿意程度是否呈現顯著差異?這些畢業生對於投入學費及時間,是否普遍感到後悔?針對這些問題,有了具體答案,才能據以斷言有些學校的確應該淘汰,以及淘汰的標準是什麼。這些研究不同於依賴專家意見的學校「評鑑」,而是有系統地蒐集大量資料來協助整體政策的擬定。
又如科系的設置。各科系畢業生,畢業五年、十年以後,其就業的方向是否與該系成立的宗旨相近?如果不同科系的畢業生,後來就業方向與事業發展其實相去不遠,則為何要細分成那麼多科系,努力強調彼此間的差異,但結果卻相差有限?
又如通才與專才的取決。相關政策包括:大學是否應該不分系招生?高中生是否應提早分流?這方面的討論也很熱烈,但似乎也並未有系統地問過大學畢業生,在其人生發展上,寧可當年更「通才」,還是應更加強「專才」的培養?
再細如課程的安排與設計。進入社會一段時間的大學畢業生,認為當年最有價值、最有幫助的是怎樣的課程內容、怎樣的上課方式?整體而言,他們對過去的大學生活與學習過程,有哪些是最值得珍惜的?哪些是感到缺憾而希望現在的大學應有所改精進的?
有了這些具體資料做為根據,高教政策才能掌握重點,成功機率也比較高。
●本文于2008年刊載於《天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