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社會常將大學畢業生在職場上供過於求的現象,歸咎於升學主義以及大家對學位的盲目追逐。更有人指出,此一現象背後其實源自於華人文化傳統中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價值觀。
當高等教育畢業生無法在社會受到重視或充分發揮,就又出現了另一種極端的聲音:「讀書無用論」,主張年輕人應及早到企業實務中從頭學起,不必浪費時間接受高等教育。
針對此一議題,可以提出幾點說明與延伸想法。
第一,古代的中國年輕人若想脫離農民身份,唯有讀書做官一途。讀書考試是除了「戰功」之外,取得公職並進而提升社會地位、增加家庭所得的主要途徑。社會普遍以「讀書、考試、做官、光耀門楣、庇蔭子孫」為人生目標,當然造成「唯有讀書高」的文化價值,而且一直留傳至今。
然而,現代工商業發達,在產業價值鏈上,可以創造價值的活動很多,從研發、製造、產品設計,一直到行銷企劃、倉儲物流、售後服務,都能產生附加價值,或成為企業的競爭優勢。換言之,在現代社會中只要能創造價值,做出貢獻,就能換得應有的報酬與社會尊重。專業技術人員的成就,未必低於官員或高階管理人員。
第二,現代社會中,創價的主要來源是知識,知識的取得來自學習,知識的日新月異,更使「終身學習」勢不可免,而讀書則是學習的重要方式之一。有人主張讀書無用,主要是因為沒有讀到有用的好書,或學校裡所傳授的知識不合實用。因此,在現代應強調的是「求知」,而「讀書」只是求知方式中,較有效率的一種。
第三,「學習」或「終身學習」的興趣、習慣、能力,乃至於虛心學習的態度,對現代人而言是極為重要的。因此我們對年輕學生不應一味要求他們「讀書」,而是應設法讓他們及早養成求知與學習的興趣與能力。若只強迫年輕學子讀一些不能啟發思考、無助於解決問題,只能應付考試的「書」,長期結果可能只是扼殺了他們對學習的興趣而已。
第四,根據以上分析,可見我們當前除了培養熱切求知的心態之外,還需要「具有實用價值的好書」。這些書應能有效記錄、解析實務世界中解決各種問題的經驗、方法,以及背後的思維方式與架構。換言之,我們應設法多出版一些「有用」的書,萃取「萬般」的精髓,成為可以不斷傳承、精進的「學問」,以破解「讀書無用論」的迷思,進而提升經濟社會中創造價值的能力。
傳統思維中「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說法,應該改成「萬般皆可為上品,終身學習創價高」才對。

本文于2009年刊載於《今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