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動式教學與讀書方法兩者高度相似

所謂互動式教學是指教師與學生之間以問答方式進行的啟發式教學方法。個案教學僅是其中一種,除此之外,針對文章、實務現象,乃至於任何議題,都可以運用互動式的問答方式來啟發雙方(或各方)的思想、交流大家的知能與資訊。一般在學術研討或實務問題的研議上,類似的過程十分常見。

將互動式教學的過程拆解後,竟發現其實它與深度閱讀(也可稱為「精讀」)的方法高度相似。

聽懂與摘要

互動式教學的第一項要求是答問雙方都能充分了解對方的意思。因此,在進行個案教學時,教師常會要求學生重述或摘要其他學生的發言或提問。其用意就是要訓練學生專心聽、努力聽懂,並且能用自己的話,精簡而準確地複述剛才的見聞。
這項能力在實務上十分重要,但傳統單向式的講授方法既無法提升這項能力,也無法在現場驗證學生究竟聽懂了多少。在互動式教學中,教學雙方都必須具備這項能力,而且培養學生此一能力也是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

這項能力與讀書密切相關。書本上資訊很多,有些是思想的主軸或關鍵概念,有些是對主要論點的進一步解釋,有些是實例,有些只是為了啟承轉合,使文章看起來更為完整。會讀書的人要能在這些文字中看出重點,並試著在心中用自己的話摘要一遍,甚至做成書面筆記。有了這一過程,才可能理解、吸收、內化書中的內容。有些人無法從別人的發言中摘出重點,原因之一可能是過去在讀書時並沒有下過這些基礎的功夫。換言之,「聽懂別人發言重點並摘要出來」與「看懂書中重點並摘要出來」是密切相關的動作。

發掘有待進一步澄清的資訊

在互動式教學中,教師要靈活應用持續追問的技巧。這些追問絕非無的放矢,更非故意刁難,而是要澄清對方發言背後的前提假設與推論過程。經過這樣的不斷提問,可以使發言學生腦海中隱約存在的各種理路逐漸明朗化,一則協助他想得清楚,一則也讓其他學生因為理解了這些細緻的推理過程,而可以更容易提出自己的意見,從而使群體討論的內涵更深更廣。再者,教師的這種做法也為學生提供學習的示範,讓大家逐漸都能擁有此一藉著不斷提問來澄清事實與別人想法的技巧。在組織中若成員們普遍擁有這種能力,是組織活力以及知識創新的重要基礎。

這種能力其實也與深度閱讀有關。當我們閱讀一本經典書籍時,不只是希望了解此書的主要結論(因為這些經典文獻的主要論點早已納入教科書中了),而是希望從閱讀中了解作者當年獲致這些結論的推理過程。換言之,在閱讀過程中,讀者也在試圖了解作者的前提假設與推理過程。用更抽象一點的說法就是藉由閱讀,讀者可以與作者進行一場深度的心靈對話或智慧交流。因此所謂的深度閱讀,除了吸收書中的資訊,也要不斷提出質疑,同時也可以從後續的文字或篇章中找出作者對這些問題的觀點或解釋。這與互動式教學的思想程序也極為接近。

從各種資訊中形成自己的想法

互動式教學不僅要求學生聽得懂、講得清楚而已。無論是研討文章或個案,最終還希望學生能從文章中或個案中的資料、自己原先已擁有的互補知識、其他同學的發言內容中,整理歸納,並進而提出創新的觀點或方案。教師的角色即是運用啟發與誘導的方式,協助學生進行此一內隱的心路歷程。而深度閱讀的用意也極為類似,目的不只是讓讀者了解書中的內容,而是將書中內容與自己過去的知識相結合、相激盪而產生自己的想法。

互動教學與深度閱讀互相補益

由於兩者之間的高度相似性,使得曾經下過功夫,深度閱讀過相當數量經典文獻的教師,主持互動式教學時較能勝任愉快。一般學生在體驗過互動式教學一段時間以後,進行深度閱讀時也會感到更能理解作者的思維邏輯。近年來有些學校認為要推廣互動式教學的首要工作就是整建出便於進行討論的豪華教室。而本文的論點或許可以提供另一種思考角度。

     本文于2009年刊載於《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