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十年後,台灣人才滿天下

我們對國家的未來,總有期待。我的期待是,十年後,台灣的年輕人,無論留在台灣或是僑居海外;無論為台灣企業(機構)服務,還是為其他跨國企業工作,大多數都是有專業、有尊嚴,而深受各方珍惜與重視的人才。
政府過去主要關心與協助的對象是企業。例如低利資金的提供、技術的轉移、經營管理上的輔導,大部分都從強化企業競爭力著眼,並希望藉由企業的壯大來帶動國家與社會的發展。然而,隨著無國界時代的來臨,企業的股權極可能會分散給世界各地的投資人,企業所雇用的員工,也未必是我們的國民,此一現象,近年來已在若干經營績效良好的企業上清楚顯現。換言之,將來在股權上和員工國籍上將日益走向「混血」,純粹的「本國企業」將愈來愈少。這在幅員有限的台灣,勢所難免。而企業中,愈成功、市場與供應鏈愈國際化的企業,此一傾向將愈明顯。
當股權分散到各國,員工也來自許多國家時,協助企業這件事的理由就日漸薄弱。甚至可以說,用納稅人的錢來協助混血企業,或協助將來極有可能成為混血企業的本國企業,在正當性上還大有討論的餘地。
因此產業政策方面,似乎只留下良好投資環境的塑造,以及環保、消保等議題。
然而這不表示政府除了投資環境、環保等政策之外,就不再有可以積極努力的方向。本文認為,這應該努力的方向就是人才的培育。此一觀點係基於以下幾項理由:
第一,從我的接觸與了解,目前無論大小企業、公私機構,都一致強烈表示可用人才的不足。這些人才的缺口,在專業方面涵蓋了技術、管理、從事國際經營等,甚至資訊、會計、法務、設計等各方面的人才;在層級上則包括了初出校門的初階人才,以及可以獨當一面的部門主管甚至機構接班團隊。至於在政府機構中的公職人員,包括公共政策制定與執行、國際事務之規劃幕僚與談判折衝,人才是否足夠,似乎也有待觀察。
第二,目前有許多年輕人無法找到合適的工作,卻又同時出現上述各方求才若渴的現象,表示經濟景氣固然是影響就業的短期因素,但長期中,學用之間的差距日益擴大。這指出了學校教育、在職教育,甚至於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等,都大有努力的空間。
第三,隨著國際化的進展以及激烈競爭所帶來的策略複雜性,業界所需要的知能也日益複雜多元。例如當金融業要走向國際化或面對國際競爭時,其服務內容或所謂的商品,複雜性遠超過銀行業傳統的存匯或授信業務。然而有志氣的年輕人在這些方面可說是「欲學無門」,或只能在工作上從不斷的嘗試錯誤中點點滴滴追求成長。 諸如此類的知能發展瓶頸,在各行各業俯拾皆是。若國家不採取有效行動,產業難以快速發展,具有關鍵知能的人才也無法大量養成。
第四,對具有競爭條件的企業而言,人才固然是發展瓶頸,但也不是無解。因為在台灣以外的人才,包括華語人才與外語人才,所在多有,許多企業已表示如果台灣的人才不足以因應企業發展的需要,必要時也只好聘用台灣以外的人才。而且,這一趨勢已在實質發生當中。我們當然不希望將來,台灣的企業雖然成功跨足世界,但其大部分員工甚至關鍵人才都不是我們的子弟。
第五,西方先進國家的跨國企業進軍亞洲,台灣人才原本是極佳的聘用對象,但近年來我們的年輕人在外商企業中謀職或發展的機會愈來愈少。
以上是觀察到的跡象,會不會成為主流趨勢,還需大家持續關心。
十幾年前我曾為文指出,教育的目的是「讓我們的人民,在國際分工後的各個產業價值活動中,發揮難以替代的價值與貢獻」,現在依然認為人才素質的普遍提升,才是國家發展,以及國民生存、尊嚴與幸福的基礎。即使在輔導企業方面,讓教育體系有能力提供大量優質的人才,比任何產業政策都更有長期效果。
我們衷心期待,以上的各種負面趨勢可以快速停止,黃金十年後,經由我們共同努力,台灣所培養的人才可以在全球發光發亮。

     ●本文于2010年刊載於《聯合新聞網》──我的黃金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