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討論個案時發現很多人的「聽力」不佳,常未能聽出別人發言的重點,或只選擇吸收自己所熟悉或認同的意見。如果發言內容稍微複雜,則聽者即使自認為聽得懂或同意,也不容易對發言者的論述進行簡要的複述或整理。類似現象,在公司內部正式會議中也經常出現。若大家聽力普遍不好,則相互間的資訊難以暢通,無論是上課或是開會,其效果必然低落。
聽力好壞與天份相關不大,主要是受習慣與心態的影響。經常刻意練習,很快就能改善。
強化聽力的第一項作法是「專心」。專心聽別人講話,除了是一種習慣之外,其實背後還代表著對發言者的尊重、對發言內容的好奇,以及本身虛心學習的態度。如果心中預設他人的發言內容不可能有何新意或價值,或對他人的想法不感到好奇,當然不會耗費心力去聆聽。簡言之,如果已先入為主認定他人發言不會有什麼道理,自然不會專心聽,然而事實是:只要專心聽,其實每個人的發言中,都有一些值得參考的道理。
強化聽力的第二項作法是「對話、整合、吸收」。聆聽不是被動的接收資訊,而是一種主動且高密度的心智活動。聆聽時要努力摘要出對方發言的重點與系統,同時檢驗每一句話、每個論點與本身想法的異同。如果發言者的主張與本身想法雷同,只是論述方式略有不同,則可藉以補充本身的觀點,使其更為豐富完整;如果對方發言與本身想法明顯不同,則應進一步分辨雙方論點的差異及其原因,究竟是由於心中假設的情況不同?因果關係認知的不同?還是雙方價值判斷不同?如果判定對方論點是錯誤的,則究竟錯在哪裡?或雖然看似錯誤,其實在某些特殊情境下也還算有道理?如果本身主張較為合理,究竟對在哪裡?如果要設法說服對方,要從何處著手?而如果對方的切入角度,是自己從未想過的,則正好可以利用這個機會,檢視一下自己的不周之處。
當然,在仔細聆聽以後,也常會發現對方所言甚有道理。這時就應用心理解吸收,使成為本身知識的一部分。
「對話、整合、吸收」是一種技巧,也是一種心理習慣。能做到這些,背後需要一些基本的知識體系、觀念架構與互補知識。有了好的思想體系或觀念架構,就能從各種對話與討論中,不斷吸收、強化自己的知識與觀念。當然,反過來說,這種方式運用得愈多,思想體系與觀念架構就愈強大,也是一種互為因果的關係。
再深一層想,上述的心智活動歷程,在「聆聽」與「閱讀」兩種活動上其實是十分類似的。只是「閱讀」是讀者與作者之間的虛擬對話,心智活動的密度,以及所需要的專心程度更高;高度參與的熱烈討論,各方可以現場即時互動,其學習過程比讀書輕鬆多了。
聆聽與閱讀如此相似,因此無法專心聆聽的人,必然難以專心閱讀,也不易從閱讀中得到心智的啟發。
●本文于2010年刊載於《今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