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一九八一年招收第一屆學員開始,政大企研所企業家班今年已經邁入第三十年。政大企家班不僅獲得九百多位校友及在校同學的高度認同,而且早已在台灣企業界打響了名號,成為台灣高階在職管理教育的標竿。
教企業家班與教年輕學生不同
在這三十年中,常有人問我,教企家班與教一般年輕學生有何不同,我的體會可以用以下的比喻來形容:
教大學生,就像在平地上播種。仔細選擇種子,用心耕耘施肥,一心期望它們能快高長大,早日成為棟樑之材,只是不知其中有多少會發芽,多少會開花,多少會長大。然而我們不能不從事播種的工作,因為所有的大樹都是從種子變來的。
研究生像是從別家種苗園中精挑細選來的小樹,雖與長成尚有一段距離,但從此時形貌,已可預見未來臨風之姿。我們將這些小樹在林場中排列整齊,時時灌溉施肥之外,還必須注意修剪除蟲,以確保其品質之完美。
依事業成就而擇優錄取的企業家班則完全不同。就像有些樹木不出自種苗園,甚至當初也不是人所播種的。風吹鳥啣,遇水土而發,沒有人為它們耕耘施肥,沒有人為它們灌溉除蟲,全憑一股無畏的生命力,在與萬物競存的戰鬥中,脫穎而出。野地裡的生存競爭極為嚴酷,多少當初欣欣向榮的樹木,在成長過程中被淘汰出局,黯然消失,存活下來的一則是由於幸運,一則也代表了適者生存法則下的強者。年深日久,不斷吸收日月精華,它們有些成為參天巨木,有些枝繁葉茂,有些盤根錯節,有些古拙,有些挺秀,各展風華。把這些品種各異,形色不同,自成格局的天然森林,順其天性,保其元氣地修整成森林公園,去其雜枝,開出道路,當然也是園丁的工作,但和播種相比,內容畢竟大不相同,所面對的挑戰和所得到的成就感,自然也不一樣。
政大企家班的教育信念
政大企家班的成功,與我們對高階管理教育的信念與做法極有關係。這些信念可以歸結為幾項:
第一,高階管理者已有相當多的實戰經驗,因此,彼此交流的重要性,不亞於新知識的學習。讀書與聽講,當然都是有效的學習方法。然而,除了讀書與聽講之外,高階管理教育中,同學間的深度交流,以及在交流過程中,彼此經驗與智慧的相互融會,更是重要的學習方式與管道。
每一位高階管理人員或企業的領導階層,過去都擁有相當豐富的實戰經驗,也都有自己一套的「管理理論」,憑著這些經驗與理論,在企業界的激烈競爭中,已經轉戰多年,而且是勝多敗少。如果在課堂中或分組討論時,能彼此截長補短,互通有無,則對所有參與或聆聽討論的人都將產生高度的價值。
第二,同學間的交流必須以適當的教材為平台,而且需要教師的有效引導。無論是新觀念的吸收,或是同學間經驗與觀念的交流,都不能憑空進行。個案與文章是建立這些學習的平台,而討論過程中教師的不斷提問與引導,則是啟發大家進行更深入思考的重要機制。教師的引導及相關的學理架構,也協助大家將自己的經驗與「理論」,更有系統、有條理地整理與表達出來。
企業界人士平日亦不乏交談與交流經驗的機會與場合,但學習效果遠不及上課,主要原因即是,有了上述的平台、教材與教師,思考及討論的深度與廣度才得以提升。
第三,深入的交流,必須建立在同學間的高度互信與互相尊重之上。高階管理的知識與智慧,甚至「心法」,在層次上不同於一般的管理理論。因此當「聽眾」與「氣氛」未盡理想時,大家也未必能真正將心中的想法、成敗的經驗、管理上的「撇步」,毫無保留地彼此分享。
因此,高階管理教育的進行過程,必須要先建立同班同學理性與知性交流的平台,再創造彼此惺惺相惜的感覺,久之,自然能產生互信,有了高度的互信,才能進行深度的想法交流以及無私的分享。而且同學間在管理經驗的水準上,也必須旗鼓相當,每個人在某些議題上都有貢獻的機會,或至少能提出有深度的問題,並且能從內心深處懂得欣賞別人所貢獻觀點的價值。
終身的摯友
外界人士只要有所接觸,即不難發現,企家班同學間的開放溝通方式、同學間的長久情誼、彼此相知相惜的程度,都與其他在職班次大不相同。這些不僅是高階管理者成功學習的先決條件,而且也使同學們在不知不覺間,成為終身的摯友。每位學員修讀完企家班,就多出了幾十位知能卓越、事業成功的知心益友,可以在未來幾十年互相鼓勵、相互提攜,是大多數企家班校友所感受到的重大收穫。
而在企業家班上課,也是每一位教師了解台灣本土企業管理實務或企業家經營理念的最佳管道。
●本文寫於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