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打銀行併購新竹商銀,極可能是台灣金融產業發展進入另一新階段的重要里程碑。此一購併案所透露的訊息是:台灣金融業由於兩岸政策的限制,其原有的整合者角色正在快速流失,將來許多資源與人才,勢必依附於外國機構才能發揮其潛在的價值。換句話說,由於我們自己的金融機構無法整合人才、資金、客戶關係,只好將整合者的角色拱手讓給在兩岸業務運作上更具靈活性的外國機構。
企業是整合的平台,整合了資金、技術、資源、人才與客戶需求,並在此一整合平台上,運用各種營運流程來為被整合的各方創造價值。傳統的商業銀行即是最明顯的例子:將各方所提供的資金,經過各種精緻的組合與包裝,配合服務,貸放給需要資金的人。在過程中,各種人才以及機構聲譽等,當然也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在眾多銀行中,誰能夠成功地做好這些整合工作,誰就能日益擴大其整合的範圍與對象,並對其規模與績效產生正面的作用。
過去幾十年來,台灣的本土銀行,其經營水準或所謂整合者角色的表現,本來即不算出色。但基本上,它們還是有能力整合本地的資金與人才,為本地大部分的資金需求者提供服務。
然而近年來,台商的主要業務大量外移,台灣的本土銀行無法就近服務,已造成了資金供需的不平衡,徒然為能夠跨足兩岸的外商銀行創造了可觀的商機。台灣本土銀行雖握有資金與長久的客戶關係,但由於被綁住了一半的手腳,因而只能坐視新機會與舊客戶的流失。
渣打銀行的購併案,可說是為本土銀行開了一扇機會之窗。經由這種跨國的購併,本土銀行未能充分利用的人才、客戶關係,以及本地的存款,又再度出現了活路以及可以發揮的空間。誇張一點地說,只要放棄本身的整合者角色,甘心納入外商銀行的整合平台,則前途就會重現光明。
政府政策既無法限制外商銀行跨足兩岸,也無法禁止外商銀行購併本國銀行,也不易限制大眾資金在國際上的移動。專業人才的就業地點與服務機構,更是無法可管。於是,一個我們未必樂見的場景,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就會成為事實:台灣許多銀行都成為外商跨國銀行的分行,我們的金融人才經由此一管道而活躍於對岸,我們的資金經由外商銀行體系而流向全世界,當然也包括大陸在內。
購併後,外商銀行可以嚴格挑選我們最優秀的人才,運用我們的資金,去服務我們最有信用與發展潛力的好客戶。外商銀行本身,其實只是做一個整合者而已。諷刺的是,這個整合者的角色,竟是我們自己願意放棄的。
●本文于2006年刊載於《今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