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齣戲裡有主角也有配角,整體的演出水準,與兩者的表現都有關係。就鏡頭前的風光與經濟收入而言,配角當然比不上主角,因此,在起跑點上立志當主角、當明星,也是人情之常。
然而,一出道就能當上主角的,畢竟是少數,多數明星都是從擔任配角開始,配角演得好,才逐漸有機會自己擔綱。而有些人則由於天賦(例如外貌或身材)的限制或機運不佳,始終沒有機會當上主角。
有些配角的作用可有可無,來來去去;有些配角則成了許多戲裡不可或缺的人物,也就是所謂的「硬裡子」。要成為硬裡子,除了演技好、角色詮釋恰得其分之外,還必須能發揮「綠葉襯托紅花」的效果。這種配角,由於和許多不同的主角都能搭配良好,因此,雖然在每齣戲裡的戲份有限,但累積起來的演出機會可能比某些大明星還多。再者,俊男美女型的大明星,外貌往往禁不住歲月的考驗,其演藝生涯的長度,常不如某些硬裡子。換言之,當主角固然好,能成為不可或缺又受大家敬重的硬裡子也不錯。
其實,在產業裡也有類似的現象。現代產業,尤其是資訊電子產業,上下游的垂直分工日益明顯,形成由上中下游各種型態的廠商所組成的「產業網絡體系」。上下游廠商之間,未必有長期的投資關係,是否維持長期合作或交易,也端視雙方的績效表現而定。產業網絡體系中通常同時存在幾家龍頭廠商,在互相競爭的過程中,各龍頭廠商一方面要嚴格要求與其配合的「周邊廠商」努力改善成本效益;一方面也要拉攏這些周邊廠商,以期共同對抗其他的龍頭廠商。能耐不足的周邊廠商除了被要求絕對「效忠」之外,其交易條件也相對不利;而能力高強、不易被取代的周邊廠商,不但可以自由「劈腿」,其利潤也比較高。
例如,在世界資訊電子產業網絡體系中,台積電未必稱得上是龍頭廠商,但其獲利能力卻遠高於大部分的品牌商,因此,台積電就類似可以同時為多位主角擔任配角的硬裡子;而二十年前的PC第一品牌IBM,就像「資深美女」大明星,幾年前已不得不告別舞台,退出江湖。
以上類比,有幾項含意。
第一,想要自創品牌的企業,應先檢討本身在研發創新、品質水準、全球運籌、跨國經營等方面是否已達到良好水準,如果這些方面尚未成熟,就想成為產業網絡中負責擔綱整合的龍頭,其成功機率應該不高。這就像某些演員連配角都演不好,就貿然想當主角,其後果必不樂觀。
其次,在垂直分工後的產業價值網中,若能經由努力而成為不可或缺的配合廠商,其潛在獲利未必不如產業龍頭。這就像有些演員若先天條件不足,就不應勉強爭出頭,而應努力做好配角的工作。若能成為硬裡子,對天分與機運的依賴程度較低,也更能專注於磨練演技、累積實力。
第三,產業的龍頭地位誰屬,可能物換星移,而非長遠不變。只要本身能為產業創造最高的附加價值,又擁有不易替代的地位,產業中的品牌商、技術創新者、製造商、通路商、關鍵零組件供應商(資訊電子業中還有軟體廠商)等,都可能成為產業網絡中的龍頭,扮演網絡中「整合成員、分配成果」的角色。再者,龍頭的角色與功能,未必完全由一家獨享。每家廠商的「龍頭地位」,極可能是程度問題,而且同一產業網絡體系中,也可同時有多家龍頭並存,共同分擔整合者的功能、共同分享成果分配者的角色。例如上述的台積電,在本身的經營領域中出類拔萃,其身為龍頭之一的身份就愈來愈明顯。這就像在戲劇演出中,當配角演出功力愈高,主角與配角的分野就愈模糊,「配角」的戲份可能高到難以區分他究竟是硬裡子配角,還是幾位主角之一。
近來有些人很關心台灣產業未來應自創品牌?還是加強研發創新?還是繼續著重在製造,以發揮現有的特色?由於每個產業未來的價值來源不同,每個企業的能力與資源也不一樣,當然不可一概而論。然而,依本文的分析,只要能在產業價值網中成為「不可替代的價值來源」,這些都是合理可行的策略方向。
●本文于2007年刊載於《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