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高階在職管理教育日益受到重視,面對這些高水準學員,教師若不廣泛運用個案教學,勢必難以滿足他們的學習需要。同時,為了使教材本土化,學術界也開始從事個案的寫作。
然而,個案教學、個案寫作以及質化研究三者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不僅相輔相成,而且也有一定的先後次序。
首先談個案教學。個案教學的核心做法是由教師針對學生的意見,不斷提出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全班學生進行更深入的思考,讓他們整理並講出心中隱約的想法,甚至進而協助學生試著整合大家的觀點。並藉由此一過程,訓練學生的分析、思考以及溝通的能力。不勝任的教師通常無法在現場立即提出一針見血的問題,也無法從各方紛雜的論述中整理出重點,因而不易掌控討論的脈動。所提出的問題,也常令學生感到未能搔到癢處,結果使個案討論變成分散式的各抒己見,最後不得不由教師提出與之前討論並無明顯關聯的「標準答案」以解決爭議。
其次是個案寫作。檢視個案品質的重點,不在於格式與文字技巧,而是內容能否引發學生不同的思考方向,並提出各種可能的推理,而在反覆研讀後,又可以在個案中發現進一步分析或驗證時所需要的資料與線索。再者,這些資料的解讀並無單一的明確答案,而且在解讀過程中可以有效地反映出每個人內心深處的思考邏輯與價值取向。所謂不好的個案,是指資料雖多,但無論用什麼架構切入,都無法找到關鍵的資訊,必須借重大量無從驗證的假設來進行推理,而可能導致個案討論與個案內容完全無關。
個案教學與個案寫作所仰賴的都是以相關學理為基礎的邏輯思維,教師在累積了相當多的個案教學經驗後,才能逐漸掌握這些邏輯思維方式,然後再運用這些思維方式進行個案寫作中的取裁。換言之,必須對個案教學相當熟悉,才可能寫得出資訊完整、可供學生再三研讀,既有爭議性,又有包容性的好個案。
這就像研習數學一樣,懂得學理還不夠,還必須勤做習題,等到習題做多了,相關觀念也完全掌握了,才有可能「編製習題」。不瞭解個案教學的人,通常所撰寫的個案,品質也不會太好。雖然,會教個案的人也未必寫得出好個案,這也和「會解數學題的人未必會設計好題目」相類似。
而個案教學與個案寫作其實又建立在質化研究的基礎上。不同於廣發問卷再做統計分析的量化研究,質化研究者必須投入大量時間,訪問實務界人士,並針對他們的回答,持續提出更深入的請教問題,然後再從這些訪談的內容中整理出前人所未見的道理。此種研究雖然未必能提出什麼偉大的見解,但其過程卻是訓練訪問者思維能力的極佳方式。這種訓練對教個案與寫個案十分重要,曾經從事過質化研究的學者,在個案教學與寫作上,才容易得心應手。
●本文于2007年刊載於《今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