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策略思維的核心,無非是:分析產業價值鏈,並因應價值鏈上各項單元之特性,厚植能力、發展資源,形成本身的競爭優勢,進而滿足目標市場的需求、為顧客創造價值。然而,在產業網絡體系日益複雜的時代,欲進行以上的分析與行動,必須先經由網絡定位的研擬與設計,策略思維才算完整。而且,此一層次的策略構思、形成與落實,也與高階領導人的個人形象以及人脈建立息息相關。
換言之,在複雜的產業網絡生態環境中,與本身「競食」或「共生」的機構很多,與它們之間的競合關係,對企業的存亡成敗影響很大,而且高階領導者本身的作為,也影響了競合的結果。
以資訊軟體產業為例,一家軟體公司所面對的產業網絡成員可能包括了:其他定位類似的軟體同業、在技術或產品上互補的軟體廠商、產業標準的制定者或擁有者、各種資訊硬體業者、負責產業政策的政府主管機關、網路內容業者、網路應用服務業者、電子商務平台的經營者、從事相關技術研發的大學與研發機構等。這家軟體公司在制定策略時,首先,必須瞭解在此一網絡體系中,共有哪些攸關的企業或組織?它們各自有哪些長處與弱點?策略意圖何在?策略雄心如何?
其次,再配合技術趨勢,分析這些產業網絡成員中,哪些機構與本企業有潛在的合作空間?若要擴大合作的價值,我們可以採取哪些行動?哪些機構與本企業有潛在的矛盾?怎麼做才能化解衝突?哪些機構將是未來的明星?哪些將成為弱肉強食下的犧牲者?哪些是互不相關、沒有任何交集的同業?依據這些,再進一步決定競食與共生的對象,以及競爭與合作的方式與強度。
在初步瞭解這些以後,即應著手設計具有創意的策略方案,來接觸、說服這些有潛在分工合作機會的網絡成員。在接觸、試探、說服的過程中,當然還會獲得更進一步的資料,策略方案與合作對象也會逐步修正。
當網絡定位策略與結盟體系逐漸形成時,企業才能真正開始構思,在未來可能建構的網絡關係中,本身的市場區隔、能耐培養、自製或外包等這一類的策略決策。因此,網絡定位策略與事業經營策略二者,可說是相輔相成。而且,網絡定位的決策往往還先於事業策略。在科技變化快,產業形貌演進難以預測的經營環境中,網絡定位策略尤其重要。
這種情形下,企業的策略領導者除了必須深入掌握相關產業的趨勢之外,自己更應建立廣泛的人脈,以協助進行網絡定位策略的制定與執行。因為相關業者的策略強弱勢與策略意圖等,不會輕易示人,必須要有高度的互信,才能彼此溝通。若高階領導人之間互信不足,通常連可能合作機會的探討都無從開始。前述所稱的「接觸、試探、說服」,有相當大部分也是必須由高階領導人親自參與的。
換言之,在各方權利義務的協商過程中,相關企業高階領導人之間的人際關係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他們個人之間的互動與互信,以及在業界所累積的個人誠信,都影響了網絡定位策略的成敗。
●本文于2007年刊載於《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