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實習是專業教育中亟待強化的一環

物理、化學、數學、文學,以及經濟、政治、心理、社會等,是屬於學術性質的學科;企管、法律、傳播、公共行政、外交,以及一部分的工學院,則屬於「專業學院」。前者著重學術思想的研究與傳承,後者則主要是為社會以及相對應的就業機構培養可用的人才。
在專業教育裡,學生利用假期去「實習」,是整體教育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環,然而,我們在這方面卻未能落實,甚至其重要性也尚未被普遍認知。
筆者認識的一位年輕人,去年自國內研究所畢業後,又前往美國一所名校攻讀第二個碩士學位。今年暑假獲得一個實習的機會,實習三個月的待遇即略高於國內同一學門碩士的一年正職所得。
多數人聽到這樣的訊息,欣羨之餘,或許會興起「有為者亦若是」的感概。然而,我們更應該進一步瞭解並分析,此一現象背後,各方所做出的努力。
首先是學校。這所一流名校,在行政、教學,以及學生輔導方面,幾乎做到了「完全就業導向」。例如,在招生時,即盡量配合未來企業界用人的需求來甄選與錄取學生。為了協助學生順利獲得實習與就業的機會,第一年就舉辦多次深入的企業參訪,讓學生在學習一開始即能體認到未來職場對新人的期望,並依據這些期望來調整在校期間的學習方向與心態。
企業參訪過程中,還可以拉近在校生與校友的距離。讓校友介紹所任職企業的情況,同時也使學生可以及早預見(或模擬)未來進入職場後的工作與生活。再者,學校可以藉此機會與畢業不久的校友深入互動,瞭解業界對人才需求的變化趨勢,做為修訂課程、改進教學方法的參考。
這些參訪活動,都有許多教師全程參與,而且被多數教師視為教學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環。教師的深入參與,既可提高企業界、學生、校友等各方對此一活動的重視,教師也可以藉以得知業界的動態與校友的意見回饋,再加上校方就業導向的政策,其教學內容自然也日益配合學生未來就業的需要。
學校在實習方面也投入大量心力,協助學生尋找最適合本身特性,又最有可能長期服務的實習機構。
其次是企業界。企業界除了全力配合學校的參訪活動,深入介紹本身的經營特色與優點之外,最重要的是設計完善的實習制度,包括:審慎挑選最適合的實習學生、為他們安排恰當的專案或任務、指派優秀盡責的輔導人員,務使他們可以有所發揮、有所學習,同時企業也可以藉機仔細觀察這些年輕人的品格、個性與潛力。
由於雙方都是十分慎重地看待暑期實習,事前仔細選擇,過程中深入互動,因此學生畢業後通常有極高的機率受聘到該企業任職。
至於學生,由於事關未來的事業前程,實習期間也必然力求表現,不敢輕忽,因此也不需勞駕學校來評分或考核。
由此可見,成功的暑期實習,其實是各方面的長期用心及努力所造成的。這種做法,對各方面都有好處。
對企業界而言,可以利用實習,找到最合適的優秀人才。將實習視為「試用」,對人才的選擇更有彈性,也更有把握;配合下一年度的用人需求,晉用相互適配的實習生,可省下來年的徵才成本。而即使實習生未能轉任專職,還是為公司建立了形象及未來的網絡關係。
對學生而言,暑期實習歸來,學習的心態更成熟,努力的方向更明確,也使第二年的學習態度更積極主動而務實。
對學校而言,整個過程使學校的教學更配合學生未來就業的需要,學生畢業後就業情況良好,更提高對未來學生的吸引力,即使學費將近台灣的二十倍,也不會引起學生的抗議。
先進國家的一流企業,能以高薪吸引第一流的人才,主要原因是它們有能力整合這些人才,創造出遠高於他們薪資待遇的價值。學校敢收取高額的學費,也是因為它們為學生知能所做出的貢獻,遠高於學生所繳交的學費。此一良性循環,是許多細緻而精心設計的環節所構成的。「暑期實習」不過是其中小小的一環,但已足資我們參考。
近來大學畢業生就業情況不佳,學生又抗議學費高漲,此時看到別人的做法,更是感觸良深。

    本文于2007年刊載於《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