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主管單位鼓勵大學教師到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研究的成果,當然值得肯定,也必然有助於提升台灣在國際上的能見度,然而若過度強調此一單一指標,極可能犧牲了社會對高等教育的其他期望。而其後續所延伸的影響,或許已遠超過大家所憂心的「重研究,輕教學」。因為此一政策以及評鑑大學的績效指標,似乎已經更深一層地影響了博士班的教育。
就大部分專業領域而言,博士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養未來的大學教師,而大學教師的素質則影響了國家未來整體人才的水準乃至於國家的競爭力。大家都同意,大學教師有思想、有內涵、有教學的熱忱,並對學理有完整而深刻的了解,才能承擔起知識創造與傳授的重責大任。
由於大學教師的思想、內涵,以及對學理的完整了解等,對教育的水準以及未來人才的培養如此重要,因此,博士班學生在校期間,最重要的活動是讀書與思考,包括了對學門內各種學理的學習,以及經典文獻與相關學科知識的涉獵與接觸。而同學之間,以及學生與不同專長的教師之間,廣泛的辯證與討論更不可或缺。至於博士論文,則是經歷過這些過程以後,再開始的另一種學習與鍛練。
然而現在各大學為了配合績效指標,都在努力增加學術發表的篇數。博士班的教師希望和學生一起多發表一些文章;聘僱新人的大學也希望這些新科博士能帶來更多現成的學術發表成果。其結果是:為了配合遊戲規則,博士班學生最主要的活動變成了研究調查、統計分析,以及努力提升文章寫作與投稿的技巧。
為了發表文章,當然也要讀書讀文章,但所著重的已是相對狹窄的議題,而且博班教育若早期即針對專門課題研究寫作,就不得不犧牲博覽群書、培養思想的時間。由於缺乏較深厚學養的基礎,這些研究即使有發表的機會,通常也只是學術研究上的枝節,無論在深度與創新上都極難有所表現。
在現有的遊戲規則下,聰明而現實的學生深知,既然指導教授與未來的任職單位,都希望他們能早日做出「實績」,當然會集中力量於發表,而犧牲了長期功力的培養。
這種做法,固然有利於求職,但長期而言,由於在學期間讀書少,將來的研究很容易就遇到瓶頸,而當大部分博士都這樣時,大學將來的教學水準也難以提高。
●本文于2007年刊載於《天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