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成為知識型組織的挑戰

企業競爭優勢可能來自研發技術、品牌形象,也可能來自製造效率所帶來的低廉成本,或快速交貨的物流體系。但不論如何,如果希望這些優勢能長久發揮作用,它們就必須建立在屬於組織的知能基礎上。易言之,所謂技術研發、品牌行銷、生產效率等,其優勢都必須是因為組織在這些方面擁有過人的知能,方可歷久彌新,不斷進步而長期維持其卓越的地位。
以上有關「競爭優勢」的部分,已是老生常談,不必再多費筆墨。然而這些造成優勢的知能,究竟屬於組織,還是屬組織中的個人,卻值得進一步思考。一般而言,為了組織長期的發展,這些與競爭優勢有關的知能應逐轉移至組織層次,然後才可能快速的複製,如此不僅可使經營規模更容易擴充,而且由於在組織內有系統地累積、創新、交流這些知能,才能確保優勢的長久性。
將知能從屬於個人,轉化為屬於組織,最基本的具體作法就是將決策與行動所需要用到的資訊與經驗記錄成明確的文字檔案,並經由制度化的知識與經驗交流,將少數人所掌握的知能甚至秘訣,擴散到組織中有關的部門或人員。
更進一步,還應建立流程與制度,將「在何種情況下應如何執行某項工作」的細節,以及進行時的注意事項、對內對外的聯繫方法、遇到特殊問題的解決途徑,乃至於重要政策及其背後的考慮因素等,透過書面文字及人員訓練,將這些有關的知能,變成大家行動與決策的規範,並進而經常檢討更新。
為了保護這些組織知能,較大型的企業還會將相關的流程,巧妙地劃分到不同的部門或單位,使每一位成員通常只能深入了解其中的一部分而無法掌握全貌。這樣一來,只有「組織機器」能夠有效運作,任何個人的來去,甚至少數個人的偏差,都不太會影響整體的績效表現。
當我們了解了從競爭優勢到組織知能的關係以後,就更能體認中小企業的困難。中小企業通常基礎較為薄弱,所擁有的競爭優勢與關鍵知能不多,而且多半都還是由企業主或少數重要幹部所掌握。在這種情況下,關鍵知能的保密與防護往往更重於書面化與擴散。因為競爭優勢為數有限,若其背後的知能又流入競爭者手中,或被意圖自行創業的同仁全盤學去,即可能對組織造成致命的傷害。
社會新鮮人到中小企業工作,常感到所學不及大型企業,原因之一即是前者的關鍵知能為數不多,不宜輕易傳授外人。中小企業的負責人通常工作十分繁重,難以授權;或偏好任用親友而不願公開選才;或優勢難以有效複製,以致很快就到達成長的瓶頸,甚至造成接班的困難,這些都可以從「競爭優勢」、「個人知能」、「組織知能」等這些角度來思考。

本文于2007年刊載於《今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