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案教學何以有助於提升管理能力

管理知識當然有助於管理能力的提升,但擁有管理知識未必等於擁有管理能力。許多人相信,管理能力大部分來自歷練。而在實務歷練的過程中,如果有長官長期以一對一的「師徒制」來耳提面命、密集指導,則管理能力的成長必然可以突飛猛進。
 然而,一對一的師徒制成本太高,也並非人人都能有這樣的機緣,於是出現了個案教學,希望以模擬的方式,密集地為學生提供各種層面的歷練經驗。強調個案教學的商管學院,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形形色色的個案,讓學生在短短兩、三年內,經由個案來面對各種決策情境,從高層的策略到基層的執行,從行銷、財務到談判,無所不包,然後在決策的參與中,學會分析、思考、溝通、整合,以及對決策方案的取捨與抉擇。
易言之,管理能力有賴於「歷練」,而「決策」則是歷練的核心。讀書、聽講、記誦原則、吸收前人的成敗經驗等,在管理教育中都只能扮演輔助的角色,以個案來模擬各種決策過程,才能真正發揮「歷練」的作用,並進而提升管理能力。其效果僅次於前述的「師徒制」,而成本則低廉得多。
從策略制定一直到基層的執行細節,每一件事都是決策。所謂良好的決策,簡單地說,大約有以下幾項特質:
第一是考慮周到,包括能儘量配合各方的期望與觀點、能掌握完整的事實資料與因果關係,並且能夠在紛紜的意見與情境中找到問題的關鍵核心;
其次是決策方案具有可行性,包括方案的創意、各種限制條件之考量、配套措施的設計,以及在執行過程中所保留的彈性;
第三是在決策的形成過程中,能博採眾議,各方意見都被充分尊重並適度吸納。
僅憑讀書與聽講顯然不容易培養此一水準的決策能力。個案教學則有可能發揮一定的作用。個案教學的核心活動,即是經由教師的引導,協助學生做出合乎上述「規格」的決策。因此,大部分的教學個案中,都有一些需要進行的決策,或有待學生去「發掘」的潛在矛盾與問題。
課前的個案閱讀,即是訓練學生從大量的書面資料中,快速地掌握問題的全貌與重心,找出有哪些需要處理的問題與決策、各個問題與決策之間的關聯,以及與決策有關的資訊與限制條件。再以這些為基礎,構思初步的解決方案。
此外,正式上課之前,深入的分組討論絕對不可省略。分組討論過程中,同組成員必須依自己閱讀與思考的結果,交換意見,雖然未必需要形成共識,但應充分溝通互動。分組討論不僅是課前的準備工作而已,其本身即有重要的教育用意。因為在分組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練習意見的陳述、對各種事實認知的交叉驗證,以及對各方觀點與主張的聆聽與整合。這些都是重要的管理能力,也是個案教學過程中的主要活動內容,但由於在課堂中討論時,人數眾多,個人發言機會有限,因此,必須借由分組討論來讓每一位學生有充分機會互動,在不斷體驗中自我成長。
正式的課堂討論中,主軸應該還是環繞著決策。討論的過程,不外乎澄清事實資料、確認問題、找出因果、提出方案。然而,與分組討論不同的是,在課堂裡,教師扮演了主導討論的角色。透過持續不斷的「引導式問題」,讓發言者(或答問者)以及其他同學,反思發言內容的邏輯性與正確性,並進而誘導學生想得更深、更廣,進而提出更周到、更完整可行的方案。討論過程中,在教師的要求與指導下,學生也因而有更多的聽、講,以及整合觀點、形成意見的機會。
既有討論,必有不同意見。因此,教師在討論過程中,要引導大家學習吸收各種不同的觀點,並從這些分歧的意見中,歸納出更具有包容性與可行性的方案。
個案教學中,當然也有一部分是引導學生討論前人成敗的決策經驗,但其重點應在深入分析決策背後的道理,以提升學生的決策能力,而非介紹「最佳實務」。
個案教學的目的不是從個案教材中瞭解實務,不是大家各抒己見,交換經驗,甚至也不是驗證理論或說明理論。個案教學是希望經由上述這種「蘇格拉底」式互動討論,來模擬創造「歷練」的情境,並藉以啟發學生的決策能力與管理能力。

●本文2006刊載於《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