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競爭策略的新典範

真實世界經緯萬端甚至雜亂紛紜,為了理解與因應,就必須運用某些思維模式,以系統化及選擇性地觀察、分析、整合、詮釋其中的現象與因果關係。不同的思維模式,左右了大家的注意力與視野,也進而影響決策與行動的重點和方向。在此所謂的「思維模式」,通常也被稱之為「典範」。
在傳統的策略管理領域中,主流的典範是「建立優勢,滿足顧客」,並進而設法創造在市場上的獨佔地位,以建立並維持長久的競爭優勢。我們常談到的「差異化」、「聚焦」、「規模經濟」、「綜效」,甚至於垂直整合程度的取決以及網絡體系的建構等,基本上都植基於這樣的思維模式。
此一典範的前提假設是:策略是長期的努力與承諾,策略的作用將表現於未來的競爭地位與績效;策略決策與經營形貌,即使不是精心策劃,也是歷經長時間才演變而成的。在傳統的典範下,策略領導者必須自省的問題是:
「本企業未來的經營形貌應該如何?」
「如何才能在長期中滿足顧客,為顧客創造價值?」
「配合產業的變化趨勢,我們現在應發展哪些可以持久的優勢,將來才能確保競爭上的有利地位?」
「競爭環境」當然也是傳統典範與思維架構中十分重要的一環。競爭者的可能作為與反應,一向是策略制定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因素,但過去似乎很少將這些視為策略管理的核心,更不是最重要的考量。
然而,隨著時代改變,典範也有所更迭。市場的快速飽和、科技的日新月異、消費者的無情,加上某些業者藉由大量的短期攻略手法來掠奪市場,使得許多產業,還來不及進行長期佈局,就在一陣短兵相接後,淪為成王敗寇,甚至屍橫遍野的殺戮戰場。這些現象與結果,可能都不是重視長期佈局與建立優勢的傳統典範所能解釋的。
換言之,在某些產業中,策略的重點已不在於建立長期的優勢地位,而是一連串攻擊與回應的戰鬥行動。參與競爭的各方,在一次又一次的互相攻城略地與蠶食鯨吞之後,勝利者快速攻佔市場、擴大生存立基;失敗者則逐漸淡出舞台,甚至黯然進入歷史。

新典範所欲思考與回答的課題

在動態競爭的時代,傳統典範所考量的問題似乎顯得緩不濟急。在新典範下,策略領導者必須回答的問題是:
「何時是發動攻擊的最佳時機?」例如,應在產業成長期以減少阻力?還是在產業將要走向下坡時試圖孤注一擲或背水一戰?
「我方應否採取主動的攻擊行動?有哪些可能的行動組合與選擇?」例如,究竟應運用價格戰?還是推出戰鬥品牌?應在智財權方面採取法律行動?還是設法鬆動對手與通路的緊密關係?攻擊行動可以大張旗鼓,也可以聲東擊西、暗渡陳倉;可以攻其要害以期「一擊斃命」,也可以攻其周邊,以降低其積極反擊的意願;可以集中力量正式對決,也可以運用游擊戰,創造局部優勢以個個擊破。
簡言之,攻擊方式要有創意又不能過於違背產業中的遊戲規則;除了攻其不備之外,在行動上還應選擇一些對方不易回應,或必須大費周章來調整內部組織或調適外部關係的攻擊策略。
如果雙方交戰的戰場不只一處,例如,雙方同時在若干產業或多個地區互相競爭,在攻擊策略上變化就更多:可以選擇多管齊下;可以從鄉村包圍城市;可以「圍魏救趙」;可以製造假象讓對方轉移重心或失去重心。總而言之,策略上的攻擊方法千變萬化,運用之妙,書之不盡。
攻擊方式的選擇,也與攻擊的對象密切相關,因此還應檢視:
「誰應該是我們優先攻擊的對象?規模大的還是規模小的?資源豐富的還是資源貧乏的?選擇攻擊對象時,還應考慮哪些因素?」
如果攻擊行動遭受強力的反擊,以致未能達到預期效果,不僅造成資源與力量的浪費,而且萬一在長期對峙的過程中,被第三者從後方趁虛而入,更是得不償失。因此,對象的選擇極為重要。例如,強大的對手,反擊力道通常更大,但也可能不在乎我方的行動或缺乏快速回應的彈性;相對弱小的對手,反擊力量雖小,但也可能為了生死存亡而奮力一搏,因此不可不防其做出困獸之鬥。基於類似的考慮,必須慎重選擇攻擊的對象。
除了規模與強弱之外,潛在攻擊對象是否資訊靈敏、是否有能力做出有效的反擊、反擊的手法是否因為「招式用老」而已在我方預料之中等,都是選擇攻擊對象與採取攻擊行動前,應該審慎評估的。而這些攻防的策略選擇,又受到潛在攻擊對象在產業中的歷史、過去從事攻防的成敗經驗,甚至高階領導團隊組成分子的影響。
一般而言,若對方可能回應緩慢,或回應方式已有軌跡可循,則不妨選為優先下手攻擊的對象;若對方極可能出現強烈反擊,則應審慎採取攻擊行動。而當雙方在目標市場、所依賴的資源,以及規模水準愈相近者,由於衝突的潛勢大,一旦引發正面交鋒,往往不可收拾,甚至陷入你死我活的零和遊戲,因此,更不可不慎。
以上是從攻擊者來思考。然而競爭行動是雙方互動的過程,因此,還得從潛在攻擊對象或防禦者的角度,考慮應如何回應,如果防禦者在回應上常犯錯誤,則容易被選為攻擊的對象,若回應得當,則可以在戰火的鍛鍊中自我強化。
換言之,防禦的一方,也要慎重回答:
「當競爭對手採取主動的攻擊行動時,我們應否回應?如何回應?」
回應的方法當然也是形形色色。防禦者可以全力反擊;可以避其鋒而攻其側翼;可以誘敵深入以消耗其資源;也可以相應不理,不輕易隨之起舞。有時要真真假假,讓對方掉以輕心;有時則必須展現玉石俱焚的決心,令對方知難而退。此外,面對攻擊或潛在的攻擊,本身資訊要敏銳,反應要迅速,而且平日即應厚植應戰的實力,甚至經常釋放「我不好惹」的訊息,以避免被同業選為攻擊的對象。 

新典範的學術舵手

以上所談競爭導向的思維,以及企業間互相攻防的手法,在企業界或許已相當熟悉,而且在學術界也日漸廣為接受。然而,在國際學術界,正式以嚴謹的實證研究與論述,提出此一新典範的,正是本書的作者陳明哲教授。
陳明哲教授是國際上從事策略管理學術研究最有成就、最有影響力的華人學者。十餘年前即提出「動態競爭」的策略典範,爾後更以長期的實證研究歸納出具體的命題與建議,使此一領域日益豐富,終於成為一家之言。這次他將過去十幾年來,經由多重理論的推演,並以極為嚴謹的方式所進行與發表的一系列學術研究成果,歸納整理,以中文呈現,必能對華人世界的策略研究與企業實務,產生極大的貢獻與衝擊。
筆者與教授相識已超過三十年,有幸見證其經由鍥而不舍的專注與努力,而獲得了今天的成就與地位。教授近年來對國內後輩青年學者的無私指導與提攜,十分可敬可佩,而本人在閱讀本書以後,除了深受啟發之外,更感到在國際學術界出人頭地的難能可貴。

   序,《動態競爭》‧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