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台灣經驗可以傳世百年

近年來社會似乎日益走向「短線炒作」,前瞻的考量不多,對歷史更缺乏完整且具有多元角度的記錄。尤其可惜的是,在台灣產業發展歷程方面,缺乏系統化的整理以及深入的回顧與分析。
過去六十年來,台灣各個產業從無到有,起伏興衰,編織出無數讓我們驕傲自豪,或讚嘆、或惋惜的故事。這些精彩的篇章,是台灣企業界、政策制定者,乃至於關心產業實務的學者,所擁有的共同記憶。這些共同記憶,不僅可以讓大家回首當年一起打拚的日子,而且在經過分析檢討後,更能成為策劃未來的借鏡。
然而,這些寶貴的經驗與智慧,都只是大家腦海中或言談之間的片斷點滴,絕大部分都未留諸於文字,亦未曾經過系統化的整理。例如,各個產業過去如何發跡?什麼樣的社會基礎孕育了如此波瀾壯闊、歷久不衰的創業風潮?為什麼有些產業持續成長,不斷成功轉型?有些則快速走向衰亡?造成這些變化的原因,是政府政策?是市場競爭?是台灣的產業生態環境?是企業家們集體的智慧、勇氣與策略?或只是一連串的巧合與機運?
從宏觀層面看,產業發展史的相關資料與數據,可據以分析政府的各種政策在短期及長期中所造成的影響。例如,多年以來獎勵投資的政策,其成本效益究竟如何?若當年沒有積極的產業政策,台灣的經濟發展會演變成什麼形貌?各種產業管制或執照開放的時機與方式是否合宜?能源、環保、工安、職訓,乃至於兩岸的政策,如何形塑了今天的經濟體系?
從微觀層面看,則各個具代表性的企業,其成長的過程如何?策略如何演進?經營方向曾因何而調整?如何因應不斷出現的危機與轉機?在數十年的奮鬥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這些企業家們又累積了哪些可供後輩傳承的獨到見解甚至痛苦經驗?
當然,許多過去做過重大決策的人未必願意坦誠面對歷史的檢視;以發表學術論文為績效指標的學者們也未必有餘暇從事這方面的研究,但從長遠來看,這些資料的整理與保存工作,其成果之潛在價值可能更高。我們或許應該投入一些時間與資源,為五十年或一百年後的子孫,留下一些值得閱讀參考的史料。

本文于2007年刊載於《天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