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問題時,不應針對表面的現象來頭痛醫頭,而應找出背後真正的原因,再對症下藥,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道理。近來在國內MBA教育中被視為未來努力方向的「英語授課」,究竟是否真的能提升社會對管理教育價值的肯定,也可以從這一角度來分析探討。
由於「管理」的功力不易衡量,初入職場的人,也不易展現管理的潛力,於是「外語能力」就成了一項比較容易比較高下的指標。有些學者常聽到企業界提及,本國的MBA英文不及留學回來的MBA,於是主張以英語授課,使用英文的個案,甚至以英語來進行研討。並認為這是配合職場需求,並使台灣MBA教育走向國際化的最佳途徑。
個人對此一方向持保留的態度。基於幾項原因:
第一,企業管理的實質內涵十分豐富,MBA學生大部分並非商科畢業,對企業管理的基本觀念初次接觸,極可能因為語文而阻礙了實質的學習。易言之,對一位電子工程系或經濟系的畢業生而言,企業管理是一個陌生而複雜的學科,在短短兩年內,用中文學習已有相當難度,若用英文,學習效果更要大打折扣。
第二,管理教育重點在於培養思考能力與思想方法,因此必須與過去從各方面所瞭解的人性、社會現象等種種體驗與觀察密切結合。以英文來進行教學,使所學與過去累積的知識、思想、經驗難以整合。換句話說,用英文來教數學或物理,可能比教行為科學更恰當,而企業管理在學術的座標上更接近行為科學,而不是數學。
第三,MBA教育中,十分重視討論與師生互動,以及學生相互之間的思想與意見交流。在這種互動過程中,各方對語文的掌握都必須十分精準,才能真正聽得清楚,講得明白。個人覺得我們的學生在中文上的聽講與口頭表達,都尚有極大的進步空間,若以英語做為教學媒介,更難達到理想中MBA的學習效果。而且目前大部分學生在公開場合提問或表達意見時,即便使用中文,都不太習慣,若要求使用英語,大家將更寧願做個安靜的聽眾。這將使管理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被徹底犧牲。我們很難想像,如果教師與學生平日都習用中文,上課時雙方卻必須用英語進行意見交流與討論,是什麼樣的場景。
第四,要到國外名校讀MBA,入學前英文就必須達到相當的水準,而且留學期間有機會生活在英語的生活環境中,回國後自然英文較佳。國內的MBA,未必有這樣的條件,結果很可能是:英文未必顯著進步,卻又因為語言的限制而未能深入學習企業管理的廣博內涵。
台灣的MBA,平均而言,外語程度當然不如留學生,但優點是可以運用本國的語言,越過溝通的障礙,直接去學習吸收實質的知識。如果放棄此一優勢,實為不智。
學生的外文能力固然要加強,但應該另外運用其他的管道。而且在中學或大學的階段就應奠定良好的基礎。若到了研究所,再以英語教學來補救外語能力,卻犧牲了實質內容及思考能力的學習,長久而言,得不償失。管理學院的教師對學生的附加價值,應是管理知能的提升,而不是外語能力的加強。在職場上,MBA畢業生若僅憑外語能力即可取得優勢,可能表示企管學術為MBA或業界所能創造的價值已逐漸消失。這才是我們管理學界應該認真檢討反省的。
●本文于2007年刊載於《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