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博與專精的矛盾

「為學應如金字塔,要能廣大要能高」,此話說得容易,做來極難。既要「廣博」,又要「專精」,不僅對人類的學習能量與智慧容量形成極大的挑戰,二者在思維方式上的根本差異,甚至對心態的要求也不同,使得大部分人幾乎不可能同時扮演好這兩種完全相反的角色,而必須有所取捨,並適時調整。
以商管教育為例。財務金融、會計、人力資源等,都是博大精深的學問,加上各種學術研究與分析架構日新月異,使許多相關領域的學者,經年累月投身其中,也未必能趕得上該領域中學術思想的進步。因此,想在學術研究上出人頭地的學者只好儘量摒棄所有與研究主題無關的知識,以期專心致志,在其所聚焦的議題上有所突破。這是必須專精才會有成就的明顯例子。
從另一面來看,MBA(企管碩士)教育所期望養成的是通才,教育的目的是希望畢業生能擁有廣博的知識基礎,將來可以成為能夠博採眾議、整合各方觀點、解讀多元資料、有效解決問題的領導人。因此,這些MBA在課程上,除了組織管理、行銷管理、生產與作業管理、策略管理、財務、人資、資訊等基本專業之外,還必須對經濟、財務會計、管理會計、統計、法律環境、數量方法、組織行為、產業分析,甚至國際經營環境、談判與協商、創新與文化等等都有所涉獵。事實上,從高階領導人的知能需求來看,這些知識也似乎都不可或缺。有了這些廣博的知識基礎,不僅將來在領導時才有能力整合各種專家的意見,在決策時才更可能擁有高瞻遠矚、全盤考量的格局。
然而,由於學習的時間、精力有限,「樣樣通」就難免「樣樣鬆」。換言之,欲廣博就難以專精深入。
此一通才與專才,或廣博與專精的矛盾,一直存在於商管學院之中。教師的研究發表,以及在博士班的教學與指導論文,需要的是一門深入,亦即是專精;而MBA教育則需要廣博,對每一科都要有所瞭解,但每一科都無法深入,也不必深入。學有專精的教師,若對MBA教育缺乏此一認識,當面對這些「心有旁騖」,對各門學問只求淺嚐即止的學生時,初期難免會感到失望與挫折。
廣博與專精的矛盾,也表現在企業組織內的不同層級。在每一個功能單位中(例如業務或生產),逐級成長的人員,通常都是專才,對本身的專長領域十分深入,在心態上也認為本身的專業最重要,然而,一旦進入領導階層,立即需要轉換其思考的角度,變成從全面來考量問題的通才。此一轉換的現象,或許會被過去的同仁視為「換了位子就換了腦袋」,完全不顧原來任職單位的立場,然而若不如此,則勢難以在格局視野上有所成長。事實上,將各領域中優秀的專才,轉變成足以綜觀全局,將來可以領導組織的通才,原本即是高階管理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環。
有些成功的學術機構領導人或學而優則仕的行政首長,能從學術地位崇隆的學者,快速地轉換為日理萬機、需要處理繁瑣人事與財務的管理者,實在很不容易。因為鑽研學術時追根究底的精神以及對真理的堅持,與通達人情、兼容並蓄的整合與妥協,在本質上實在相去太遠了。

本文于2007年刊載於《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