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教育究竟應強調通才還是專才,是長久以來管理學者不斷思索與爭論的議題之一。而隨著商學領域的學術發展,各種專業領域的「學問」愈來愈大,未來「通才」與「專才」的分流,似乎已是必然的趨勢。
易言之,在財務、行銷、人力資源、資訊管理等專業領域,由於知識的累積,已各自形成了內涵極為豐富的學門,並將深入的學術研究視為建構知識的必要途徑;然而,中高階管理者或機構領導人,卻必須擁有廣博的知識基礎,方可有更廣的視野與胸襟,以有效扮演其整合者的角色。然而,若欲追求「廣」,即難以求其「深」,因此,學術研究的方向與高階管理實務知能上的需求,彼此之間的差距或矛盾,勢必日益嚴重。
最明顯表現出此一矛盾的就是高階管理在職教育。在教學過程中,理論與實務之間的差距固然有待時間與經驗來克服,但更根本的問題在於,許多任教於EMBA的教師平日所研究的學問十分專精,與高階管理者「通盤考量」的思考習慣極不相同,因而往往造成教、學雙方彼此適應上的困難。
例如,在討論行銷問題時,如果學員只是行銷部門的中基層幹部,其決策時所考慮的因素可以局限在行銷的範圍,教師亦可僅針對行銷技術層面深入介紹,然而,當高階管理人員在討論行銷問題時,通常很自然地會聯想到與此一行銷議題有關的生產排程、獎酬制度、組織結構、法律規範、技術趨勢,甚至策略上合縱連橫的佈局等。如果教師講授或討論的範圍涵蓋不夠廣泛,高階學員就難免感覺未能「切合實務」;如果教師無法回應學員在這些方面的提問,或無法引導、鼓勵大家進行這些多角度的思考方向,則也不易滿足高階學員的學習需求。
同理,在人力資源的議題上,愈到高階層,愈必須同時考慮到行銷上的作法、產業的技術特性、成本會計上的計價方式、產業結構的變化等。而這些也都遠遠超出了「人力資源」專業的研究範圍。
易言之,愈接近高階層,管理問題就愈難以依功能專業來分類,因為企業是有機的整體,各種問題之間都互相關聯,甚至環環相扣。而為了配合高階管理人員「全面思考」的習慣與必要,教師在教學上也必須擁有整合的架構與多角度的觀點,以及全面思考的觀念能力與知識基礎。
以上分析即引出了另一項更深遠的問題-未來管理領域的師資應如何培養?目前的學術趨勢是要求學者必須經常發表高水準的學術論文,而學術研究與學術論文必然以專精的學術素養為基礎。然而,學者時間精力有限,若欲專精則難以廣博;教育主管機關對學術發表的要求愈高,大學教師就更必須集中心智於極度狹窄的學術議題、研究方法,甚至是如何到國際學術期刊投搞的技巧。
學者與教師在如此氛圍下所養成的心智模式,與企業高階層所需要的管理知能,肯定相去甚遠。在自然科學或基礎的社會科學領域中,學養專精的教師在教室中講授或討論專精的學問,是極其自然的現象;甚至在上述「商學」領域中各專業的中基層管理教育中,也都可以接受;但在高階管理的教育中,學術背景專精但不夠廣博的教師,其可以發揮的空間勢必大受局限。
簡言之,學術研究追求專精,高階企業管理則需要廣博。年輕學者或博士班的學生,若修習範圍廣,或許有利於未來的教學,但不利於求職或升等。若專心致志於一個特定的研究議題或艱深的研究方法,則有利於畢業、就業與升等;但是在進行教學時,卻也可能除了所鑽研的領域外,對其他議題,既不瞭解,也缺乏興趣,而導致與學員期待之間的差距。
以上這些矛盾現象,目前並無有效的解決方法,但第一步應是在觀念上,認識到強調專精的「商學教育」與強調廣博的「管理教育」二者之間的不同。如果希望未來高階管理教育還能有良好的師資,則必須及早配合管理教育的特殊性,招收合適的博士班學生,並設計其未來生涯發展的路線與考核的方法。
●本文于2006年刊載於《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