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達賢的企業班不怕貨比貨

文/林玉珮

若問起上過政大「企業家管理發展進修班」的高階主管們,在企家班相濡以沫的日子裡,最令他們難忘的師長為誰?十之八九會回答說司徒達賢。 

司徒達賢儼然是企家班的同義詞,現任的企管系主任于卓民、副教授林淑姬等多位企家班的老師,當年都是司徒達賢的授業學生,這位國內第一位捧回「企業政策」的企管博士,他的學識與教學風格對政大企管所產生莫大的影響,透過企家班的企業決策菁英,成為落實管理教育於企業界的推手之一。

司徒達賢有如見證台灣管理教育發展,以及經濟產業變遷的活歷史,透過對他的專訪,除了讓我們 一窺使企業界大老闆們放下身段、重做學生的企家班的魅力,也可以讓我們了解這位記憶力奇佳、思路清晰靈活、讓學生上課不敢打混的司徒達賢,對推動學校企管教育與企業界結合不遺餘力的用心。以下為專訪內容。

看準人力市場   司徒達賢第一志願進政大企管

《今周刊》問:您對台灣管理教育的貢獻有目共睹,而且您是第一位主攻「企業政策」的企管博士,當年為何會以第一志願選擇政大企管系?

司徒達賢答:我會選擇企管領域,主要是因為政府在一九六年代左右委託美國史丹福大學所做的一份研究報告。研究結果對台灣地區未來人才需求的預測指出,未來二、三十年最缺乏的人才是企業管理與公共行政的人才,那個研究的影響很大,政府特別撥錢給 政大成立公企中心,企管系、所,公行系、所,當時企管系是與美國密西根大學合作的,從師資到課程都是由密西根大學規畫的,奠定了今天在國內企管教育的領導地位。

在當時知道那份報告的人並不多,我母親因在教育部工作而知道了,因此我在高中時就準備要念企管了,我的聯考分數可以上任何一個志願,但我是以第一志願進政大企管系。在國外有三門 MBA 必修的重要課程 -- 企業政策、法律環境、組織行為,我在國內卻沒有修過,因為當時沒有這樣的師資,再加上企業政策強調實務導向、經驗導向,非常需要本土化的老師,這不是不了解台灣企業文化的外國老師有辦法教的,因此我就選擇專攻企業政策。這門學科與其他學科不一樣,像統計、電腦或數量方法等學科,年輕老師會帶回新的理論與研究法,這使得年紀大的教授吃虧,但我這個領域,沒有經驗的老師不容易教,因此我的優勢是在累積中,而企家班的學員經驗在這方面對我的成長有很大幫助。

問:政大企家班特別強調與在校碩士交流,除了一起上課外,學員還要協助碩士班學生的研究論文,這樣的互動設計目的為何?會不會造成這些老闆或高階經理人的負擔?

答:我們又沒有叫他們捐錢,這樣的付出是應該的,而且對他們也有利。企業界應把他們管理公司的經驗與年輕人分享,這是企業的社會責任,當然這種分享不可能全面的,而是選擇性的,而我們碩士班的學生都很優秀,企家班的同學在接受同學的訪問以及提供企業資料的同時,也會發現一些自己沒有想過的問題或看法,他在付出的同時也有所得。

碩士班學生是客卿    企家班老闆獵人才

問:企家班的學員早已是相當有經驗的組織管理者,而且其中不乏博碩士,像今年新生中就有四個博士,面對這些超級學生,您在教學上是否也與教一般學生不同?

答:我不覺得有什麼特別壓力,在教法上也差不多,同樣是做個案研究討論,不過,我在教第一屆企家班時,學理比較多,後來就比較重視實務的研究。其實這些人在處理問題上,有其獨到的見解、經驗與智慧,因此我的重點倒不是教他們什麼知識與原則,而是讓他們可以把他累積的知識、智慧、經驗條理化,這也是他們來企家班的成長所在。

有些老闆會做決策,但這樣決策的前提、邏輯為何?這樣的做法有何風險?卻說不出所以然來,也就不知道要怎樣說服別人。而當部屬提出一個意見時,雖然不贊同,卻也說不清究竟對在那裡?不對在那裡?這些都不是讀書就可以學到的,最好的方式就是來這裡 上課討論個案,而我就是幫助他們把很多想法變得很有條理,也很會講出來。因此,上過企家班後,他們會覺得威力倍增。

台大 EMBA 挑戰政大 GSBA

問:你是否能以你所創的策略管理觀念之一、也是做為事業策略分析的核心 --「策略形態( Strategic Posture )」六個主要構面, 來探討「企家班」這個個案。

答:可以。第一在產品線廣度與特色方面:我們教學的內容、教學的方式、創造的氣氛,讓企家班參加者獲得的東西都是我們的特色。二是在目標市場的區隔方式與選擇方面:我們的目標市場是企業的 top,即企業負責人或決策的高階經理人。

今年有些學校推出 EMBA, 我們本來以為對企家班會有影響,但我們新生中有一位以第一名考上台大 EMBA,他選擇政大而不是台大,因為他看了名單中, 有七位是外商,這樣定位就出來了,企家班這些人要的是學問,而不是為了要學位,你去看看那些 EMBA 是誰在念嘛,照今年這樣發展看來,對我們企家班不會有什麼影響。○

政大企管系主任于卓民說,企家班學員以高階經理人、企業家第二代與有特別發展潛力的產業領袖為主軸,為台灣未來的領袖量身打造。其實,我們碩士班中的丙組, 就是給有工作經驗八年以上的報考,也是有學位的,而且早在十年前就率先推出,比美國還先,只是我們沒有去宣傳罷了。第三是在垂直整合程度的取決方面:這個我就比較難講了,勉強可以講的是,企家班上課的個案討論,後來成為我們出版的個案教材。

第四是在地理涵蓋範圍方面:我們 focus 在地方,目前沒有打算到其他縣市開設分所, 所謂根留台灣,就是根留台北嘛。

第五是在相對規模與規模經濟方面:企家班不需要什麼經濟規模,而且教育部早就把學校切成一塊一塊,一個學院分成那麼多系,系與系定位矛盾,又互相鬥來鬥 去,十幾個人選系主任還選得那麼高興,早期還規定四員一工,還好當年李元簇當政大校長時,特別支持我們所裡聘了八個教授,我們才能把企管所做得這麼好,人家哈佛是三百多個教授,整個學院一起來幹,有各種 program、各種專業人才,讓學生來選擇,人家哈佛是這樣做的。

第六是在競爭武器方面:企家班的競爭武器就是教學認真又有經驗的老師,而且我們校友體系已經建立,讓做為一個 membership 感到驕傲,這表示成員在這個組織有成長、有收穫,在組織學習的日子是值得回憶的。如果像有些國中,學生在校的日子只有被打被罵等不愉快經驗,畢業後巴不得忘記學校記憶,這樣校友會怎麼組織得起來?但師大附中就不一樣了,附中讓校友們覺得學校日子過得很值得,校友會就很 active,我就是附中的校友。 很多人離開學校後就很難再交到好友,但企家班的學員彼此相互扶持,在這裡可以教到同樣 value、在職位聲望上相近的朋友,他們都很珍惜這份友誼,校友會有如一個 network,校友們可以在這個 network,獲得商業活動與企業情報,互通有無。

超級學生教學相長    司徒教書教到老

問:當初企家班開班的目標設定,到現在是否已經達成?是否需要修正或重新擬定企家班的目標?

答:我們當初的想法很單純,那時有感於碩士班優秀的學生畢業後,等到他們有影響力時,已經年紀大了,因此我們找現在或未來二、三年內就已擁有影響力的企業高階主管來上課,我覺得這樣效果很好,目前的情況也很好,不需要有什麼改變,頂多配合產能的變遷做調整。

問:企家班開班至今,你教過的企業高階主管已有三百多位,最大的成就何在?

答:我不覺得有什麼成就,教書嘛,就像其他教授一樣,教到優秀學生,當然很高興,但我不覺得這是成就。

問:你不是說這些企家班的學員對你的學識成長有很大幫助?

答:當然有,但這是機會,不是成就。我教企家班,是讓自己比別的老師多了一個機會,他們的實務經驗與對解決問題的看法,幫助了我在學識上與思考上的成長。

問:開創企家班的劉水深教授,後來被第四屆學員羽田機械董事長葉松根挖角,去開辦大葉工學院,你是否也有過被這些企業老闆們挖角的經驗?

答:沒有,從來就沒有。

問:你對自己的未來,有沒有除了單純教書以外的打算或計畫?例如選舉院長?

答:我除了教書還能做什麼?我這個人有個長處,就是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
limitation 在哪裡, 我的行政能力比不上賴世葆、比不上于卓民、比不上林英峰,也不像劉水深有那麼強的行政執行力,我比較會做的事還是在教書研究,而且科技班、博士班、碩士班 的學生們都希望我能多開一些課,我都被學生綁死了,我還能做什麼。

      ●
本文于2004年刊載於《今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