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競爭力取決於人民品格

       人民普遍的知能水準、對科技的掌握程度,以及天然資源的豐沛與否,都是影響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因素。然而即使有了這些,如果「人民品格」無法合乎現代化國家的要求,則不僅個別組織管理困難,國家整體的競爭力也會因此受到限制。      
      這些品格包括誠實、公平、守信用、負責任、守法重紀、公私分明、團隊精神、不投機取巧、對別人的禮貌與關懷、以及以互相尊重為基礎的溝通能力等。而虛心學習的意願、能力與習慣,似乎也可以列入品格的一部分。     
     先進國家的許多管理理論與實務,如果不易移植到後進國家,其原因不僅是泛泛的「文化差異」,而極可能是屬於文化中的「人民品格」問題。
      例如分權、授權及各級人員的自主管理,是現代管理中常強調的做法,然而這些做法顯然是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前提假設上。如果各級人員普遍缺乏責任感,其聰明才智又都用於投機取巧,則分權與授權之後,肯定亂象叢生。甚至即使不刻意分權,組織也必須投入大量人力與資源於監督控管,如果負責監督控管者其本身品格也有問題,則組織規模稍大,運作就會產生困難。 
又例如組織內的溝通協調。有效的溝通與協作是建立在大家對組織目標的認同以及對彼此的尊重上。如果大部分人只顧追求自已的利益或表現,毫不關心整體共同的未來,則必然各行其是,難以發揮團隊的力量。此外,企業間的分工合作,一定會產生「交易成本」,如果社會中投機主義盛行,交易成本以及為了降低交易成本所付出的管理成本必然十分可觀。
     現代管理也極重視內部知能與經驗的傳承。然而如果各級長官私心重不願分享,部屬不上進又不知感恩,或只想學會之後到外界另謀發展,則傳承也難以順利進行。     
     以上所舉,其根本都在於人的品格。個別組織用人當然要注意人員的品格,但如果不設法提高整個社會的品格水準,則不僅個別企業不易找到才德兼備的員工,國家競爭力也難以提升。 

     ●本文于2018年刊載於《今週刊》   

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組織成長通常會產生規模經濟。但規模擴大必然帶來專業分工,而部門劃分以後,在各「管區」或「地盤」裡,就會形成各自的目標、資源及辦事方法。要整合這些部門的力量,使它們能同心協力完成組織整體的任務,高階就需要有更高水準的整合能力或管理能力,否則這些各有職司的部門,對組織未來的創新、成長,甚至靈活性就會構成障礙。新單位的專業尚未發揮,卻減緩了創新及行動的效率,此一現象可以用「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來形容。   
    一家企業,除去基層的直接人員之外,如果屬於管理階層的人數不超過二十個人,則可以用中小企業的方式來經營。換言之,只要老闆有精明的商業頭腦,能察納雅言、審時度勢,在經營方向上就不會出現大問題,且因內部組織單純,在執行上即可劍及履及、使命必達。然而當業績成長,組織就會開始出現各種產銷部門、各有專精的技術部門及工程單位,再加上財會、人資、總務、採購等支援單位以後,情況就大不相同。
     因為各部門必須依其專業及權責,訂定部門的目標,也擁有了各自的資源及權力。為了規範各部門內部人員的行事方法,也逐漸制定了各種政策、規章及SOP,並要求部門內的同仁依據這些規定來行事,不得踰越。如果過去曾經犯過錯誤,規定就會愈來愈細,而且愈來愈嚴。     
     當企業要推動一項具有策略性或創新性的專案時,往往需要各部門的支援與配合。除非領導人親自領銜,否則負責專案的人就勢必經歷一長串的「通關」過程。各部門各有其本身的考量及行動上的規範,而且各部門的政策在面對新方案時又有不同的詮釋,甚至每個人或每次的詮釋也不盡相同,造成重重障礙,使這些創新專案極可能不了了之,無疾而終。    
     我們常見到的組織僵化或缺乏創新動能,背後的原因大部分起源於此。中小企業很快遇到成長瓶頸也與此有關。
     如果能力不足以整合複雜組織,就只好長期維持小型企業的格局。

     ●本文于2018年刊載於《今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