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MBA前的工作經驗

曾經工作過幾年的MBA學生,其過去工作經驗對他們的學習很有幫助,而且更能體會企管學理在實務上的價值。相對而言,面對完全沒有工作經驗的學生,教師必須從最基本的觀念開始教,當然比較辛苦。這道理是大家普遍同意的。
然而有工作經驗的MBA畢業之後,在起薪和職位上卻未必能大幅超過完全沒有工作經驗的MBA,有時甚至還比不上自己讀MBA以前的水準。為了澄清此一現象背後的原因,我訪問了幾位企業家,得到的答案頗有參考價值。
第一,即使是初階管理人員也必須對此一組織的產品、產業、客戶、通路,以及生產或作業流程擁有相當程度的了解,對組織文化也要融入,才能在這些基礎上扮演好規劃、決策和領導的角色。然而這些知識或價值認同必須在基層輪調過一陣才能有所掌握,因此即使一位在其他公司已擔任過課長或基層主管的MBA,也不得不經歷此一過程,未來才能勝任更高階的管理工作。換句話說,無論過去是否有工作經驗,都一定要從基層做起,這樣一來似乎就顯得讀MBA之前的經歷對職位和起薪沒有什麼幫助。
第二,企業內部基層同仁中,有不少是有貢獻且有潛力的,這些人可能都在期待升遷到基層主管的職位。如果空降一位MBA,過去對組織並無任何功勞,又對前述組織文化、產品、流程等十分隔閡,其領導勢必難以服眾。許多人因「水土不服」而離職,背後原因多半如此。
第三,台灣大部分企業的用人政策都相當謹慎,閒人不多,「一個蘿蔔一個坑」,很難讓一位深受倚重的基層主管留職停薪去專心讀書;若辭去工作專心向學,則在這幾年的產業景氣之下,恐怕也需要很大的勇氣。再者,近年來台灣的EMBA十分普遍,若有能幹的基層主管想辭職讀書,老闆一定會勸他再好好貢獻幾年,將來公司會補助他去讀在職的EMBA,用不著現在辭職花自己的錢去讀書。
第四,有些企業家十份重視內部組織文化的純正一致,很擔心外來幹部從其他企業帶來不合適的工作習慣或想法,因此希望所有員工都是完全沒有工作經驗的「素人」,只要有潛力、工作態度好,進入組織後再重新教起也無所謂。
以上幾種說法未必全對,但我們應提醒這些有工作經驗而且準備專心讀書的準MBA:即使有了學位,在企業中別人在乎的還是實力,而且「有了學位後薪資反而不如從前」的事實,是自己邁向事業更高峰的必經階段。既有工作經驗,又有學理素養,即使與其他人一起從新來過,不久之後,自己也還是會脫穎而出,不爭一時。
簡言之,讀MBA之前的工作經驗,對學習和未來的事業發展絕對有正面作用,但對起薪水準則未必。

本文于2012年刊載於《今週刊》

先發者常利用制度修理人

競爭策略上所謂「先發制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先發」者利用「制」度來修理「人」,亦即是利用遊戲規則來打擊後進的競爭者或阻擋潛在的競爭者。
在面對大環境趨勢時,此一做法最為明顯。環境保護、產品安全、勞工權益、智財權保障等都是近數十年來世界上日益重視的課題。在相關社會價值觀念萌芽初期,嗅覺靈敏的大企業就知道這些趨勢可能會大幅改變未來的經營環境,因此一開始就順勢而為,甚至設法加速這些趨勢的形成,並積極參與遊戲規則或法規制度的設計。造成這些因應新的社會關懷重點所設計的法規與制度,往往高度配合這些領先群的規模水準與組織能耐。
後進廠商由於規模小,資金與技術都不足,面對這些法規制度所形成的障礙,更難與這些先進廠商相匹敵,因而在很長的一段期間內,先進者或先發者的市場可以獲得保障。
後進廠商中,比較先知先覺或有能力適應的,在這些法規制度開始形成的初期就經由有效率的「環境偵測」掌握這些趨勢的內容與潛在衝擊,並及早採取因應措施。後知後覺或不知不覺的業者,尤其是規模小、資源有限的,就難免在這些制度或法規下逐漸被淘汰。
在一般教科書甚至學術研究中,多半只強調後進廠商面對環境趨勢或壓力時,應如何有效偵測、及早因應,以及在壓力下如何「困知勉學」,激發出向上提升的潛力。至於先進廠商如何藉著遊戲規則的制定來形成競爭優勢,通常很少著墨,因為玩得起這種「遊戲規則的遊戲」者,畢竟為數極少,一般人不需要知道太多。
然而當了解背後這些競爭思維以後,就會對很多現象出現不同的詮釋。例如,污染防制與綠色生產只有大型業者可以適應;產品安全的要求日益嚴苛,使許多中小企業在這些規定下難以達到合格的門檻;金融機構各種風控及避險制度的要求,使小型業者為了生存不得不進行顯然難以回收的投資;國際通用會計準則的推動迫使所有業者都提升了成本。這些政策或法規當然都具有高度的正當性,但對領先群的策略思維而言,未始不是一項可以強化競爭地位的有效方法。
再向前推想,就能體會我國業者在面對國際通訊協定或軟體規格時的不利處境,也可以猜想到何以美元會長期成為國際收支的工具;第一流的學術論文為何必須以英文發表等等,其背後主導者的策略思維。

●本文于2012年刊載於《天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