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達賢 台灣個案教學先鋒

文/蔡翼擎

哈佛商學院來亞洲推展個案教學,台灣商管學界跟著興起「哈風」、「哈學」。一時之間,哈佛參與式個案教學法似成台灣商管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徑。

面對這股哈佛風,不免有人質疑:國內商管教育者為何需要外界刺激,才後知後覺的引進個案教學法?

有人直率質疑:「國內有很多大師級的管理學者,也擅長個案教學,為什麼從沒想過推廣個案教學、為管理教育注入活力?」在這些被寄予厚望的大師級管理學者當中,最受注目的便是政大商學院名師司徒達賢。

司徒達賢不僅是政大的鎮校之寶,在台灣商管學界更享有隆譽,人雖然還年輕,但不管走到那裡,都有商管學院院長級的徒子徒孫或崇拜者,尊稱他「司徒老師!」

司徒達賢早就把以參與者為中心的個案教學法運用到課堂上,他發明的「司徒卡」,更是聞名各
大學商管學院。即使是商場上身經百戰的EMBA學生,上司徒達賢的課、看到他拿出「司徒卡」就會開始緊張。

光泉食品公司監察人葉淑貞還仔細研究「司徒卡的對應策略」,並把研究心得傳給學弟學妹:「我上司徒老師的課都搶答他的第一個問題,這樣,接下來的整堂課,他都不會叫到你!」葉淑貞指著自己的先生─萊爾富董事長汪林祥說,「他就很緊張,常緊張到胃痛。」


早年由於沒有個案教室,司徒達賢以硬紙卡替代個案教室學生座位的名牌,一疊紙卡拿在手上隨機抽問,問題犀利又咄咄逼人,學生都說,「司徒老師聰明記性好,誰答過、誰沒發言,他記得清清楚楚。」上他的課,學生若沒好好準備根本不敢進教室。


但是,何以司徒達賢「獨善其身」,沒有「兼善天下」呢?

司徒達賢認為,以參與者為中心的個案教學須環境配合,現在是時機成熟了。三、四十年前,管理理論剛在台灣萌芽,企業才開始了解4P(行銷組合)等基本知識及運用模式,市面上找不到中文的管理學教科書,整個情況可用「民智未開」來形容,根本不可能發展EMBA教育,也不可能應用以參與者為中心的個案教學法。

如今,管理理論成熟、企業國際化程度提高,管理者大都有國際觀,EMBA也已發展十年;管理理論不但廣泛地與實務結合,以提高管理者的問題解決能力及決策力,甚至已面臨新時代社會需求的衝擊及企業高階經理人的挑戰,傳統管理教育亟需創新,滿足企業經理人的
學習目的。

司徒達賢表示,在現在的情況下,他對哈佛來亞洲推動個案抱持「樂觀其成」的態度。對哈佛商學院而言,不但可以賣個案,也能蒐集亞洲企業個案,還可透過 PCMPCL訓練個案教授師資培養「哈佛校友」,無論對營運、品牌、影響力都甚具效益;但相對的,我們也在運用哈佛的影響力為管理教育注入改革活力、藉著哈佛光環增加自己的國際能見度,「這是一種雙贏過程!」

       本文于2006年刊載於《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