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規劃會議都像是一場個案教學

從集團企業的策略制定,到基層人員拓展業務的行程安排,都屬於規劃的範圍。規劃的結果通常涵蓋了行動的目標、各階段的進度或績效指標、選擇方案時的分析邏輯,甚至還包括支持方案的關鍵數據與前提假設。
有人認為這些規劃應該由上而下,因為上級知能水準高且思維角度更為全面;有人則認為應該由下而上,因為由執行的人負責規劃,可以提高他們對計畫的承諾,進而落實執行。
理想上,任何規劃都應該是上下層級之間互相溝通協調的結果。而所謂「互相溝通協調」,實包括了上下階層乃至於平行單位間的許多細緻的管理動作。略為分析這些管理動作後,發現它們竟與商管學院裡的個案教學高度相似,甚至可說,每次規劃會議都像是一場個案教學。這可從幾方面來討論。
首先是「資料的研讀與詮釋」。教學用的個案教材,通常資料十分豐富,但仍需進一步進行解讀,重要的事實前提有時並非顯而易見,需要經由邏輯推論。個案教學的教師必須在聆聽學生對資料的解讀或詮釋之後,運用對答的方式,一方面了解學生對資料分析的思路歷程,一方面也設法啟發學生對手邊有限資料的解讀能力。實務上的規劃過程也一樣,部屬雖然擁有較多的事實資料,但如何解讀這些資料、如何驗證資料的可靠程度、如何從有限的資料中做出合理的推論,都需要上級主管運用互動的方式來找出部屬這些方面不足之處,並啟發及強化他們這方面的能力。
其次是「方案的形成」。批判容易,形成有創意而且可行的方案則困難得多。如果在規劃過程中,上級只是直接將自己構想出的方案告知部屬,雖然省時省事,但這種做法一則可能犧牲了部屬能力成長與創意發揮的機會,再則部屬即使有看法,通常也不願指出上級主管的思慮不周,使得規劃的結果無法經由討論而精益求精。這就和個案教學一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宜提供「標準答案」,而是由學生在仔細分析研究後提出方案,教師再從各種角度提出質疑與進一步的思考方向,協助學生想得更深入、規劃得更完整。
易言之,在實務的規劃中,應該由部屬提出方案(而且不應只有一種方案),上級主管則扮演個案教師的角色,既要包容、整合部屬構想中的創意,同時也要在互動過程中提升部屬構思完整可行方案的能力。
第三是「資源與能力的評估」。各方案能否成功,決定於組織或相關個人是否擁有某些必要的能力或資源。而規劃不周的原因之一,就是沒有仔細想過此一方案究竟需要投入多少資源,或在執行時需要哪些能力。因此上級主管在檢視部屬所提出的方案之後,應協助部屬檢視這些方案的「條件前提」是否正確。
第四是「環境前提的驗證」。方案是否正確,與規劃者對產業環境、顧客行為、競爭者的可能反應等的認知有關。主管在與部屬的規劃會議或會談中,可以隨時檢視後者在規劃方案時的各種環境前提,並進行指導與修正。
其他如目標的訂定、指標的設計等,都可以在上下互動過程中,讓彼此有機會了解對方的想法,進而互相調適與整合。這些動作,和個案教學裡的師生互動,是極為相近的。
以上所說的,在各種層次的規劃過程中,藉著上下互動與溝通的方式,除了可達到「教練(coaching)」的作用外,還可以用來選拔人才,或發現部屬下階段所需要的進修方向與內容。
當然,要成功實施此一做法,先決條件是各級主管們對互動式的個案教學有一定的了解或功力,除了業務要熟悉、邏輯思維能力要好之外,還必須有傾聽的耐心以及對部屬知能成長的重視甚至愛心。
高水準的商管學院極力主張運用互動式的個案教學,主要用意當然是希望經由此一教學方法來啟發學員的思考、分析與決策能力,此外另一項作用就是讓高階主管們熟悉這種方法,並有效地將之用在本身的決策、規劃,以及培育同仁的工作上面。

本文于2008年刊載於《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