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管理沒有萬靈丹

 絕大部分的企管書籍都在介紹及建議經營管理上的各種作法,而這本《循證管理》則從更高的層次,探討當我們在吸收各色各樣的管理思維與實務經驗時,所應秉持的態度,以及應該運用哪些方法來檢驗它們並選擇吸收。

管理妙方何其多

 管理問題層出不窮,各種管理妙方也應運而生。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知名學者、顧問師或成功的企業家,提出一些似乎可以放諸四海皆準的管理建議,這些建議通常被冠上極富吸引力的名稱,並以成功的具體案例來彰顯其有效性。在強力行銷的影響下,不少企業或企業領導人往往未及審視即快速地全盤接受這些說法,甚至試圖引進自家組織。其結果是成功比率極低,絕大多數都是在大家白忙一陣後草草收場,悄悄結束。然而,這些企業領導人卻未見氣餒,因為不久後必然又會出現新的「理論」或「最佳實務」,可以讓他們繼續追逐流行,而其結果也多半是無功而返。這種做「虛功」的現象,在許多組織中幾乎是不斷周而復始,循環不已。
事實上,許多管理上的主張或建議,並未經過邏輯上的驗證;其他組織的成功經驗,也未必能全盤移植。不過,總是有不少人喜歡趕潮流,或有些人由於缺乏自信心而演變成英雄崇拜,只要是成功人士的言論,一概照單全收。這種心理或作法,無異於有些人喜歡盲從買藥和買補品:只要有人曾經用過有效,或經過權威人士的大力 推荐,就信以為真,重金搶購,雖然其藥效既未經驗證,也未先診斷自身情況是否適合服用。
這種情形也不僅限於草藥偏方,現代醫學在過去也曾誤以為某些治療方法可以廣泛應用於所有的病患。而所謂「循證醫學」,就是在醫學領域中,大家已體認到,在採用任何治療方法之前,必須先深入診斷病患的病情,並根據具體數據,以科學的方法進行驗證,針對各人的特殊情況來選擇適當的治療程序。本書作者使用「循證管理」一詞,即是因為其基本信念與「循證醫學」十分接近。
簡而言之,本書所針對的現象,就是許多管理者不習慣從事嚴謹而深入的思考,加上自信心不足,對內部同仁又缺乏論證與說服的能力,因此,必須借助各種大師的 「加持」來推動一些現成且「已證明有效」的管理措施。而許多「一代」宗師掌握了這種心理,也樂得不斷推出許多不需診斷、人人可用的萬應靈丹。

本書的建議

管理決策是複雜的程序,包括:目標設定、問題診斷、從表面現象找出原因、針對原因提出方案、驗證各方案的前提假設、方案的選擇與執行、事後檢討等,每一步驟 都需要仔細思考,精心規劃。而且,其中的諸多考量,因各組織而異;同一組織內,各項決策也不盡相同;同一組織內,因為時空的轉變,作法上也不宜故步自封。因此,無論是外界流行的「最佳實務」,或是自身過去的成功經驗,都不能一成不變地整套移植或延用。
本書舉出許多實例來解釋作者的觀點,這些觀點可以重點摘要如下:
任何最佳實務或理論,都只能提供若干創意方案,做為決策參考而已。管理者在選擇採行之前,必須檢視以下這些項目,或深入的分析思考這些問題:
第一,這些最佳實務或主張,係建立在哪些關鍵前提上?本組織的情況或產業的特性,是否合乎這些關鍵前提?
第二,這些主張背後所認定的因果關係,其正確程度如何?這些因果關係,是否普遍存在?
第三,這些主張企圖解決哪些問題?本組織的問題性質,與這些問題是否相近?我們的經營模式與策略重點,與這些主張是否相容?
第四,這些主張在執行時,需要哪些配套措施?這些配套措施,本組織是否有能力做到?實施時需要哪些組織條件與資源?我們準備好了嗎?
第五,每一段故事或經驗,都有正反兩面。在賞析其正面成效之餘,我們必須進一步檢視,其缺點或潛在風險何在?
第六,在指導部屬執行任務時,應請他們找出決策與行動的前提,提出證據,並詳細交代對因果關係的思考過程。如此一來,循證管理的精神才可以從上到下,擴散到組織裡的每一項決策與作法。
此外,在推動任何管理作法之後,還必須持續檢討修正,最終目的是發展出自己的獨特作法。畢竟每個組織各有特色,唯有自己所發展出來的管理方法,或針對本身問題特性所精心制定的決策,才能產生長久的正面效果。

更進一步的心態與作法

要做到「循證管理」,管理者在心態上和能力上也必須進一步導正與強化。依據閱讀本書的心得,加上筆者的個人經驗與體會,在此一課題方面,可以歸納出以下幾點建議。
其一是應適度參考學術研究的成果,這也是本書作者大力主張的。雖然學術研究的觀點眾說紛紜,個別的研究結論也略嫌片斷,但它們係經過較為科學而客觀的程序所產生。各種傳統管理智慧或流行的最佳實務,若曾經過學術研究者的檢視,其正確性與可行性理應較高。
其次,學術研究對管理者的含意除了研究發現與結論之外,其實更重要的是學術研究所強調與運用的研究方法與思考方法。例如,面對問題時,應如何定義問題?如何找出問題背後的原因?如何蒐集資料?蒐集什麼資料?如何解釋現象?如何歸納因果關係?如何進一步驗證初步的觀察結果來強化結論的可信程度?如何解釋或整合當前研究發現與過去理論間的矛盾?這些都是學術研究經常要從事的細緻工作,與這些有關的方法論,都是實務界管理者需要學習的。熟悉了這些方法論以及相關的邏輯思考方法,應可以大幅改善「人云亦云」、「未經驗證即照單全收」的現象。
第三,管理者要有處處用心思考,時時研究發展的精神,以及終身學習,不斷追求精進的意願。不經「循證」即輕率採信現成的說法,其理由之一是「懶惰」-懶得思考、懶得研究,不願投入心思去檢視前述種種的前提假設與配套措施等。因此,勤於研究發展與終身學習,可說是治本之道。
第四,未能循證管理的人,在心態上的另一項根本問題是自信心不足,以及由於自信心不足所造成的心胸不夠開放。極端地信仰權威或自己的直覺、執著於過去的成功經驗、無法博採眾議以修訂既有的成見等現象,都源自於這種心理特質。去除了這些心理特質,才可能避免師心自用或迷信權威;才可以冷靜地面對實際問題,靈活選擇吸收前人智慧的精華,而不拘泥於門派之見甚至名詞之爭。

樂為之序

為本書作序,是基於兩個理由。
首先,循證管理的理念,其實與筆者多年來實行的個案教學十分接近。主張個案教學的人相信,各個組織、各個決策情境都不一樣,無法將一套通用的「理論」應用到 所有的組織,而且各種管理問題千變萬化,也不是任何單一理論可以全然照應的。因此,真正能用到的,無非是「發掘問題、找出原因、整合因果關係、設計行動計畫」這一程序。而所謂的邏輯思維、學理命題、前人智慧、過去經驗等,則隨時呈現在此一過程之中,甚至散佈在整個思維與決策的所有細部流程裡。換言之,強行將書上的理論或任何流行的說法套用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既不恰當也不可行。以自己的思維做主體,以具體的「證據」為基礎,再靈活地選擇運用來自各方的理論、 經驗、最佳實務,才是管理者真正該做的事。
第二個理由是:本書作者之一的Jeffrey Pfeffer是筆者1972年在伊利諾大學修讀MBA時,「組織行為學」的啟老師。那是筆者所修習的第一門「組織」相關課程,當時初入門,僅能感受到「組織行為」的博大精深,尚未領會此門學科的重點;而他則是新科博士,初任教職不久。三十餘年來,Pfeffer教授不斷發表觀念上極為創新的學術論述,對全世界的管理思想產生了許多啟發,而筆者也在「組織」領域中教學超過三十年了。能藉由寫序來仔細拜讀當年啟老師的近作,也讓筆者回憶起個人當年的學生生活,以及當時對未來前程的憧憬,不禁深有所感。
 序,《循證管理》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