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細分化的結果

   知識的最終目的是用來解決實際問題。問題愈複雜就愈需要整合多元領域的知識才可能解決。然而當知識日漸專業化或細分化以後,專家們往往將其心力專注在某一細分化後的知識範圍,不僅不重視甚至也不知道其他知識領域的存在,更嚴重的是誤以為只要持續加強自己熟悉的那一部分即足以解決所有問題。以下是個簡單的比喻。
人類從鑽木取火、石刀石斧開始,漸漸了解「工具」的用途和重要性。為了處理性質不同的問題,就不斷在工具上改進創新,於是釘槌、鋸子、鏍絲起子、剪刀等等陸續出現。這時我們要學的包括「共有哪些工具」、「各有什麼用途」、「針對什麼問題應如何選用最合適的工具」,以及在處理複雜問題時「如何組合運用各種工具以達到最佳的效果」。
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若感到工具不合用,就要尋找更合適的工具,或設法改進工具甚至創造新的工具。基本的過程是:以問題為核心,深入了解其性質後,先廣泛蒐尋可用的工具,再試著以創新的方式來組合運用,若還不成,再進一步改進現有工具或從事創新。
所謂「細分化」是指由於專業分工,造成每人只能擁有一項專長,例如只會用釘鎚或剪刀。在細分化後的第一階段,這些專家常試著用各種方式來測驗他們自己所熟悉的工具能做些什麼,例如看到任何東西,都用釘鎚來敲敲打打。第二階段是針對自己熟悉的工具進行研究發展,然而往往目的不在解決問題,而將重點放在提升自己所熟悉工具的用途或效率。這種做法背後原因是他們不知道其他工具在某些方面其實效果更好,例如剪刀專家努力設計可以敲釘子的剪刀柄,卻不知此事用釘鎚可以做得更好。
第三階段是各門派(例如「釘鎚派」或「鏍絲起子派」)由於專心研發本門的工具,無暇了解其他工具的用途與存在,因而完全失去整合多元工具的能力。到了第四階段,各門派出現大師,為了爭取門派的生存資源以及維持大師們在門派中的地位,大師通常不許徒子徒孫學習或接觸其他工具,於是門派中人不得不只專注於研究如何提升釘鎚或鏍絲起子的效用。
這時想學習多樣工具,以及整合運用多樣工具來解決真實問題的年輕人,已經求師無門。他們必須選擇加入「剪刀派」或「釘鎚派」等,在該門派祖師爺訂下的典範中,追求精進或證明此一門派中工具的卓越性。此時,「工具」的進步已與解決問題脫離關係,任何知識都變得很難學,但學會之後未必有用。
這就是知識細分化的結果。

●本文于2015年刊載於《天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