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青年就業的方法

   青年就業與薪資水準是當前的關鍵議題。除了改善投資環境以鼓勵擴大投資,以及政府對某些科系畢業生補助部分薪資之外,我認為積極提升大學畢業生為企業界創造附加價值的潛能,才是真正的長久之計。
   多年以來,台灣許多企業無論是否準備擴大投資,其實一直都是需才孔急,問題是找不到合用的人。所謂「合用」並非期望他們能在工作崗位上立刻有所發揮,而是具有基礎能力與良好工作態度的可造之才。對企業而言,一個月幾千元的薪資差異絕非負擔不起,問題是這些新鮮人能創造的附加價值究竟是否值得這份待遇。
工資水準應符合受僱者能創造的附加價值(包括未來的潛在貢獻),是經濟學的基本原理。企業將本求利,要支付原料、租金、水電等開銷,又有廣大投資人要求獲利的壓力,因此錙珠必較在所難免,不可能也不應該被要求提供比員工貢獻度高出很多的薪酬。因此提升大學畢業生的潛在貢獻度才是解決薪資問題的正確途徑。
「學用配合」是一項陳年老議題,然而很多人始終以「二分法」來看教育-一端是不食人間煙火的高深學術,一端是可以立刻動手操作的技職教育,殊不知在這兩個極端之間,還有為數眾多的專業,可以「教」得更合乎企業以及國家發展的需要。易言之,有極多科系不必變身為「技職體系」,也可以經由課程的重新設計與新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可以學習到對他們未來更「有用」的東西。
因此大學領導者以及教師們都應投入時間去了解在此一高速變化的時代,學生究竟應該學些什麼。而且在了解了這些需求以後,教師還必須先投入時間精神去深入學習這些新知能,才能落實學用合一的教育理想。
然而為了配合國家「頂尖大學」的目標,教師們即使有心,也不可能有餘力來從事這方面的研究與學習。因為努力發表國際期刊上的學術文章,和「配合就業需要,學習新知能以期提高畢業生職場潛在附加價值」兩者,交集不多。
企業競爭力的基礎在人才。人才水準高就能應付外界嚴苛的競爭。無論根留台灣或走向世界各地,人才水準不足,什麼策略都不會成功。

     ●本文于2016年刊載於《天下雜誌》 

假如上課像網路遊戲

   幾十年前某次初中聯考的作文題目是「假如教室像電影院」,當時引起輿論不少議論。其實如果能將個案討論的氛圍與學生感受營造得和網路遊戲一樣,則除了修鍊「聽說讀想」、結合理論與實務之外,上課也會變得緊又充滿了樂趣。這是單向式講課或學生分組報告等完全無法做到的。
無論是MBA或是高階的在職學員,普遍都喜歡互動式的個案討論。初步猜想是因為個案討論所創造的互動與熱鬧氛圍。然而後來和別人討論到「網路遊戲為何迷人」此一議題時,發現互動式個案教學和網路遊戲之間,雖然內容完全不同,但竟然有如此多相似之處。
其中之一是「挑戰」。稍有成就動機的人都喜歡挑戰。許多運動競賽就是靠不斷出現的挑戰來吸引大家參與,網遊亦然。個案討論時,教師藉著持續提問來挑戰學生的思考,讓學生感到有壓力也有成就,這是互動式討論的吸引力來源之一。
其次是「決策」。大部分人平時未必時常擁有「自主決策」的感覺,而網遊中要在複雜情境中決定攻防;個案討論則必須形成意見提出主張,都是具有高度自主性的決策行為。
其三是「回饋」。網遊中可以立即得知行動結果如何,是其吸引力的來源之一。討論個案時自已想法究竟有多正確,也可以從各方回應中感知,這和網遊十分接近。
其四是「互動」。網遊是和許多一起玩,互相回應彼此的決策與行動;個案討論是則和同學、教師互相討論,這些都會造成參與的樂趣。討論個案時即使未發言,但經由觀察同學間的互動、師生間的對答,也很有趣。
其五是成長。網遊會愈玩愈進步,而且可以明顯感覺到自已的進步;個案討論因為學生一直在努力構思道理或方案,在互動或觀察之後,也很容易感受到自已的成長。
其六是「專注」。網遊讓人流連的原因之一是它能使人專注,甚至出現廢寢忘食的結果;精彩的個案討論也能讓學生忘了時間。長期精神專注產生的感覺也是令人愉快的。

         ●本文于2016年刊載於《今週刊》  

實用科學的研究應有實用價值

   知識需要經過交互的研究與實做才能創新、累積與進步,因此「學術研究」絕對有其必要。然而基礎科學與實用科學兩者,因為性質不同,其研究的方向與性質應有所不同。實用科學的研究若不能產生實用價值,久之極可能會縮減此一領域的生存空間。
  基礎科學研究的影響可能深遠但實用價值不明顯,「市場價值」不高,因此更需要鼓勵。而且由於外人不易了解其研究成果的價值與品質水準,因此不得不經由同儕來相互評定,學術期刊的審稿方式即基於此。
  實用科學與基礎科學不同。實用科學的發展固然需要借助基礎科學,但其主要目的是在協助解決實際問題,其研究結果應該對某些時空環境下的某些組織或人有實際價值。因此這些實用科學的研究,即使未必需要完全交由市場機制來評定其價值高下,但至少應該讓潛在的「知識使用者」有參與評估的機會。  
  在商管或工程學院的大部分研究,嚴格來說應該屬於實用研究,如果將它們的研究成果依基礎研究的程序來評審,亦即由同儕間互評或由外國的同儕來評審,極可能使大家研究的努力方向與本土產業的需要脫勾。就企管方面,本地學者未必對本地企業的經營管理不了解,而且也常常可以經由授課或演講來傳達專業的知識,但卻很少有人能將自已的學術研究成果講得讓企業界聽懂,或感到有實際價值。
  換言之,許多學者的「研究」與「講課」往往是互相獨立的兩套內容。前者必須配合國際學術界(也不是企業界)的偏好與「思想框架」,後者則必須朝著「接地氣」的方向去努力。大部分能發表的學術研究成果無法對本土企業的經營知能產生作用,甚至也難以讓企業界理解,然而本土企業所面對的問題,卻很少有人深入研究並提出有用的建議。其結果是,上進的學者必須兩面作戰,備多力分,而本土的「知識使用者」卻沒有得到學術界足量的關心。
  實用知識的研究必須針對社會需要做出貢獻,否則整個領域難免會逐漸失去其存在的值。這不僅在企業管理領域中要知所警惕,其他所有的實用科學都應有此一認識。

     ●本文于2016年刊載於《天下雜誌》 

不是只有老闆才需要有策略觀

   策略的檢討與制定是企業領導人責無旁貸的工作,然而在組織中卻不是只有老闆才需要擁有策略觀念。這可從幾個角度來分析。
   首先是各級主管要能充分理解公司策略,在執行細節上才能落實策略的想法。雖然策略的理念可以經由「策略指導功能政策取向」以及各種KPI來影響各部門努力的方向,並使大家的行動趨於一致,然而在實際執行上,各級主管在面對許多複雜情況時,還必須隨時運用自已的判斷才能進行決策。如果大家對公司的策略以及其背後的理由有比較深入的理解,在決策與行動上才更能合乎經營策略上的意圖。
   其次是如果組織能鼓勵大家針對策略決策集思廣益,其決策品質可能更好。因此領導人應創造開放的組織文化,並且定期招開會議來鼓勵一、二級主管針對策略議題,提出各種不同的看法與建議。此一做法先決條件之一當然是領導人有意願與氣度讓大家充分發表意見,條件之二是參與提供意見的各級主管必須對策略思維有一定程度的掌握,才不致於在討論策略議題時偏離主軸,甚至天馬行空,言不及義。
   第三個理由與策略資訊的搜集與回報有關。在小型企業,老闆通常是組織中對外界環境變化趨勢最了解的人,然而對略有規模的企業而言,與策略有關的資訊來源必然極為多元,在功能上跨越產銷研發等領域;在對象上包括客戶、供應商以及現有及潛在的競爭者;在地域上可能遍佈全世界。資訊來源愈廣、愈專業、愈及時,決策時考慮的面向就會愈正確完整。而這些又與每一位主管能否有能力在其所熟悉的「責任區」內,隨時吸收、篩選並及時傳達高階策略決策可能需要參考的訊息有關。而能夠做到「大家都能及時提供重要的策略資訊」,其前提是各級主管不僅了解公司的策略想法,也有足夠的敏感度來分辨各種訊息對公司策略的潛在價值與意義。
   近半世紀以來,「策略管理」是全世界管理教育的必修核心課程,道理即在於此。
 
  ●本文于2016年刊載於《今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