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達賢教授出任「政大雄鷹會」榮譽會長

政大雄鹰會

政治大學去年在校長周行一號召下,由傑出校友姜豐年捐贈經費,於90周年校慶時正式成立「政大雄鷹籃球隊」,今年6月已拿到大專校院籃球運動聯賽(UBA)公開一級門票,為了支持雄鷹強化競爭力,熱心校友更組成了「政大雄鷹會」,將成為雄鷹籃球隊的堅強後盾。

「政大雄鷹會」16日下午在政大體育館舉行成立大會以及第一次理監事會,由前駐紐西蘭代表介文汲出任會長,政大企管系講座教授司徒達賢出任榮譽會長,資深教練焦祖謙、上海交大教授趙怡等多位貴賓受邀出席。現場除捐贈兩輛九人座雄鷹專車,供球隊移地訓練以及赴外地比賽之用,並由會長介文汲致贈書法名家江育民書寫的「雄鷹高飛」墨寶,由校長周行一代表接受。
 
左為校友姜豐年,右為榮譽會長司徒達賢教授

16日活動中,還安排了吉祥物「高飛」與校友貴賓1對1鬥牛,以及雄鷹校友混合交流的籃球友誼賽。介文汲表示,未來希望藉由精彩可期的賽事來鼓舞政大校友對母校的向心力,進而整合各方資源,以實質的行動力支持雄鷹籃球隊,期盼提升校園運動風氣,使政大成為一所「體智兼備」的大學。

2018年6月「政大雄鷹會」成立大會

雄鷹教練陳子威表示:「球隊是很長期的經營,不是炒短線,才會這樣去安排。」政大校方也全力支持雄鷹,體育館上個月啟用的全新重訓室有雄鷹男籃的專用時段,球員還有專屬的休息室、球場記分板和欄架。

雄鷹執行總監孫秉宏今年找來身高205公分的塞內加爾洋將聶歐瑪(Seydina Omar Niang)助陣。他並透露,雄鷹男籃下個計劃就是舉辦國際邀請賽,「政大有很多語言相關科系,接待翻譯也不成問題。」
 

連同聶歐瑪,政大今年將以14名體保生陣容迎接UBA公開一級,陳子威教練將目標先設在拿到8強門票,他說:「重要是努力去打出態度,政大球隊能得到資源是好事,如果其他學校球隊也能跟進,對台灣的籃球環境是很正面的。」

2018年6月「政大雄鷹會」成立

資料來源

〈畢業典禮〉司徒達賢:「用心」向自己也向別人學習

【記者顏妤恬報導】106學年度畢業典禮於6月9日盛大舉行,下午場邀請深受政大同學、校友及師長景仰的「策略大師」司徒達賢教授擔任致詞貴賓,司徒教授今年將從政大退休,笑稱自己十分榮幸將與現場同學們一起畢業,並勉勵畢業生「用心」向自己學習也向別人學習

「我十六歲就決定要念政大企管系!」司徒達賢教授談起自己與政大的多年淵源,引起台下一陣歡呼。司徒從事教職四十二年,曾任政大副校長,並獲頒第一屆「仲尼傑出教學獎」,連周行一校長都曾經是他的學生。司徒教授在典禮致詞中特別傳授畢業同學們三大職場心法:向自己學習、向別人學習、以及「聽說讀想」。

在職場上的每個決定都應用心反覆思量,並養成檢討求改進的習慣,不停自我成長;另外也應時時觀察身旁的人,學習他人長處。而「聽說讀想」是司徒教授推廣多年的「個案教學」的核心概念,司徒教授認為學校教學最重要的是養成學生離校後的學習能力,因此他在課堂上特別著重培養學生針對特定個案或文章聽、說、讀、想的能力。「聽」的關鍵是聆聽、理解以及發現潛在問題;「說」則在於訓練清楚而由ˇ系統地表達具體想法;「讀」則是吸收知識、理解資料、鍛鍊思考;最後的「想」更是現代人最需要的,也是聽說讀三者的後盾。



商學院講座教授司徒達賢擔任下午場致詞嘉賓。
司徒達賢教授(中間左1)與周校長(中間右1)、校友致歡迎詞代表蘇一仲
(中間右2) 、一級主管、各院院長合影。
司徒教授勉勵畢業生向自己學習也向別人學習



 
資料來源

致詞影片:

難以兩全的金字塔

   胡適曾說:「為學當如金字塔,要能廣大要能高」,這句話令人嚮往,但實際上想做到很不容易,到了近代更是困難。因為「廣大」代表對知識領域的廣泛接觸與了解,「高」則表示對某一特定議題的深入與專精,顯然是超人才能兼備。這也反映出「教學」和「研究」兩者間的難以兼顧,在企業管理的領域中,尤其如此。  
   企業管理相關知識相當多元,雖然在知識結構上,可劃分為行銷、人資、財務、生管,以及策略與組織等,然而在真實世界裡,行銷議題必然會和人事管理及生產、研發等問題相互連動;生產與作業也不能脫離成本或法令。而且表面上散見在各部門的問題,往往背後都有策略與組織上的原因,而一切的決策與執行,又離不開行為面的領導與溝通。  
   因此,在思考或討論這些問題時,應該廣泛考慮這些因素間的因果或互動關係。再者,產業各有不同特性,教師也不得不對各產業的實務略有了解,在為學生解惑或主持討論時,才能更合乎實際情況。換句話說,在教學上,大家對教師的期待是「廣博」。  
   現代大學教師被賦予的另一項重要任務是「研究」,要進行研究就必須專精。因為若希望在某一議題上進行研究,或產生若干新的知識,首要之務,就是必須對該一議題過去相關的文獻或研究成果有完整的掌握,若希望做到「單點突破」,就勢必選擇範圍狹小的題目。  
   到了近代,幾乎每一個「小題目」都有大量的觀點、文獻或研究成果,研究者必須了解其內容,不僅要適當地引用,還要在這些既有文獻的基礎上,提出不同且「更高明」的論述,再設法用更複雜、更深奧的統計分析方法,來驗證這些想法。統計方法越複雜,所需樣本就越大,又帶來研究上更多的挑戰。

          ●本文于2018年刊載於《今週刊》 

我們需要更多的創業家

    國家進步與成長必須依賴經濟活動,而經濟向上提升的力量則主要來自企業的產銷與創新。因為企業是一個整合資金、技術、人才與市場需求的平台,在市場機能下,企業經由各種的活動,滿足了我們在食衣住行方面的需求,同時也為社會提供了絕大部分的就業機會和投資機會。
   然而企業組織像人一樣,在過了一段時間以後,活力難免日漸消退,過去的成功使組織對新機會和新挑戰失去了敏銳度和興趣。從整體國家社會來看,這時候就需要有新興的企業來負擔起整合資源、利用新技術、滿足新需求,以及提供就業機會的任務。  新興企業的核心當然就是創業家。創業家能夠從複雜紛亂的產業運作中,感知到未被滿足的需求以及未被充分利用的閒置資源。能看到這些「缺口」已屬不易,但創業家還必須使出九牛二虎之力,說服潛在的資金提供者、追求共同理想而共患難的創業伙伴,採取具體行動,並設法找到客戶、爭取訂單。
   然而未來,甚至目前的創業家所面臨的形勢,比三、四十年前已大不相同,而且更具有挑戰性。原因之一是產業鏈的成熟或外移。過去台灣擁有不少日益成長的產業鏈,有志創業者可以在這些他們所熟悉的產業鏈中,找到立足的空間,然後逐漸成長壯大。近年來許多產業已經成熟或外移,能讓新創事業生存的夾縫已不多了。 
   原因之二是在消費者期望水準的提高。由於國際品牌的大量進口,國內的消費者的期望水準 已大幅提高,本國的新創事業很難再靠有限的創意與少量的資本獲得本地消費者高度的青睞。  
   原因之三是,比起其他地區或國家,我們的「本國市場」規模十分有限,使新創事業不容易在熟悉環境下快速達到合理的經濟規模。  
   創業成功的機率當然與外在環境有關,環境有利,創業成功的機會自然較高。然而處在外在環境相對沈悶的時代,社會更需要有高水準的創業家來整合各方資源、突破各種困難、振興我們的經濟。 

       ●本文于2018年刊載於《今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