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創業主對談策略

2013830,我在政大EMBA校友會主辦的第一屆「創業主管理精修班」課堂上,和學員進行了一整天策略研討。
「策略」是企業領導人最重要的決策。策略不僅決定企業目前及未來的競爭定位與生存空間,也指導了企業內部資源的配置,以及各個功能部門(例如行銷、人資、研發等)的政策取向。在MBAEMBA的課程設計中,策略管理通常是最後一門必修課,也是綜合所有管理知識的結論性課程。
在一般學校中,策略管理的上課方式大部分以個案教學為主。因為唯有經由資料完整、議題複雜而產業多元的實際個案討論,大家才能體會策略在企業管理中的核心地位與特殊性,以及策略決策所可能展現的創意與巧思。再者,策略管理的理論雖然豐富多元,但企業整體策略的診斷與制定,通常也無法(也不應該)用單一的理論觀點來思考分析。基於這些原因,使個案討論成為策略管理教學裡不可或缺的一環。
這次「創業家班」只有六小時來討論策略的制定方法,若只用一個個案,一則擔心因為是第一次,學員未必知道要投入多少時間去深入分析複雜的個案資料;其次,若個案的產業背景與議題和學員所熟悉的相去太遠,未免讓大家感到實用性不足;再則是學員們在上課前也未必有足夠的觀念工具來分析個案。基於這些考量,我使用了一個與傳統很不一樣的方式,亦即在簡單介紹策略分析的架構與方法之後,現場就以學員本身企業的實例來進行分析,並在分析過程中,由於策略制定者(或當事人)就在現場,可以更有助大家體會策略的觀念、策略思維與制定的方法,以及各種策略理論在實務上的應用價值。
創業主們在更細緻的管理方法上(例如薪資制度、消費行為研究、資訊系統運用等),未必都能深入,但在「策略」的構思與執行上,通常都極有創意,而且在企業的策略定位上肯定十分獨特,才有創業成功的可能。因此我相信只要同學們的互信基礎夠,分享意願足,現場所提供的實例分析,必定精彩而深入。
上課時,我先簡單說明上課的方式,並請大家表達分享自家策略的意願。在40位學員中,有38位明確表示為了配合教學,願意無保留的與同學分享。
策略分析需要嚴謹而周延的分析架構,因此上課時先為大家介紹以「策略形態分析法」為基礎的「策略矩陣」和「產業矩陣」,並隨機抽選、邀請班上學員來和我對談。
第一位抽選到的是物流業。經由此一個案的分析,使大家了解,當本身規模不大,而同業為數眾多時,如何在地區及服務對象方面「聚焦」,以發揮本身獨特的優勢。
第二位抽選到的是從事農業產銷的企業,可討論的策略議題十分豐富,包括了如何在研發、生產、配銷上發揮規模經濟、如何運用策略聯盟與同業互通有無、如何利用共同的整合平台以爭取更有利的經營環境與條件。我們也談到兩岸農產品的局部開放,不僅帶來衝擊,也肯定帶來機會。若能動燭機先,針對未來環境變化,未雨綢繆,及早佈局,搶得策略先機,結合現有優勢,將來大有可為。
第三位是以台灣本土稀有材料來設計、製造的藝品工業。從材料取得、設計、自創品牌,以及自營銷售通路,這位女性企業家都做得十分成功。策略的議題是:下一步究竟應朝哪個方向去努力?她可以在台灣本地投入資源提升品牌形象、可以在百貨公司大量增加銷售點、可以到大陸去拓展事業版圖,及早建立品牌地位,也可以專注於研發設計,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與平均單價。由於企業本身資源有限,因此如何找到策略上的關鍵重點,集中力量,建立長期的優勢,十分重要。在大家討論之後,也對其策略方向提出了頗有參考價值的建議。
第四位談的是醫美產業。從美甲、微整形、整形,一直到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的抗衰老,這位創業家的策略佈局十分完整。而不同的機構與品牌之間,如何創造綜效;在不同的院所之間,如何區隔市場;大陸的發展和台灣本地的事業之間如何創造規模經濟,這些都充滿了策略設計上的巧思。
第五位分享的是私人教育機構的經營。我們談到教學內容特色所創造的優勢,也談到未來發展應在原地擴充或是在地理涵蓋上走向更廣的市場。然而關鍵其實是「執照」問題。政府主管機關對執照開放程度的取向,是它成長成功的關鍵。時時關注這些關鍵趨勢,是主持人重要的策略工作。
最後,針對一位機械設備製造業合夥創辦人的提問,我為大家將「產業矩陣」進行詳細的說明介紹,希望大家因此能對產業分析,以及產業分析與策略決策之間的對應關係有所掌握。
也有學員提出,我們的分析似乎更著重於現狀描述,而與策略制定時「策劃未來」的關聯不大。我的解釋是「能詳細具體的描述現狀,才有可能具體的描述未來」,而「未來」的描述及構思,需要高度的創意以及種種環境前提及條件前提的發掘與驗證,而且「機密程度」更高,相對不容易在課堂中即時進行討論。
在六小時的分享與討論中,同學們在聆聽「案主」和我的對談時,同時也互相交流、提出質疑或建議,不僅因此對策略的制定過程及思維方式產生一定程度的認識,而且也經由互動,大幅深化同學間的了解以及對彼此的敬重。
這種上課方式,其實我多年以來已經在很多場合用過了,效果都很好。但在許多地方,班上未必全都是創業家,策略思考的深度與廣度,甚至對策略制定的興趣也不太一樣;在一些教學場合中,若是同一集團中的不同事業部,或彼此尚未建立高度互信的團體裡,有時也會因為各種因素而使交流分享的水準受到影響。而這次政大EMBA的創業主精修班運用這樣方式來上課,十分合適,而且僅有短短六小時,學習效果應該算是極佳的。
台灣天然資源不多,許多企業規模也趕不上世界水準。在這些限制條件下,企業的策略創意必須有過人之處才能生存發展,他們可能所欠缺的只是完整的架構,以及分析與整合的語言而已,只要補足這些,他們將來的經營肯定會如虎添翼。在這次「創業主管理精修班」的「隨機抽樣」的訪談中,更證明了這一件事。

●本文于2013年9月刊載於《EMBA雜誌

好人難做

近來有些熱心公益的企業家和學者,對「社會企業」抱有頗高的期望,甚至付諸行動。他們很有理想,當前社會也確有需要,然而「以企業的架構來從事公益」能否成功,建立在不少關鍵前提上。如果這些關鍵前提不存在或無法達到,其實還不如將努力重點放在說服選民、推動立法,設法用制度化的方式將「社會利益」表現在企業追求利潤的過程中。
現在舉一古典例子來說明。
假設政府對工業污染並無嚴格規範,然而有一家工廠基於對社區的愛心,投入成本,將其所產生的污染大幅降低。此事值得肯定,但後續的發展是:
由於成本提高,使其市場上失去競爭力,獲利不如那些「沒良心」的同業,結果造成此工廠的大眾投資人不滿,也影響了工作同仁的入和工作機會。由於顧客和投資大眾多半只重視價格、品質以及投資收益,未必在乎此一工廠究竟在防制污染上做了多少努力;員工對經營者的用心即使高度肯定,但若影響到自己的收入甚至就業,則可能要重新評估。當這些發生時,此一工廠的永續經營就會發生問題。
這個簡單的例子說明,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將經營與社會公益合在一起,挑戰性很高,其成功的前提包括:
第一,社會企業的愛心雖然提高了成本與價格,但大部分顧客認同其理念,願意付出較高的價格來支持其理念;
第二,大眾投資人認同其理念,因而願意接受較低的投資報酬率;員工認同其理念,因而願意接受較低的待遇;
第三,此一社會企業的經營能力明顯高於其他同業,因此即使投入大量成本於防制污染,產品成本也不會提高;
第四,資金完全是自有的,為了實現愛心,不在乎投資報酬率和資金運用的機會成本;
第五,經營團隊為了實現愛心,願意少拿薪水去彌補那些因為防制污染而產生的額外成本。
本例中的「污染防制」若換成「僱用弱勢人員」、「確保食品安全」等,道理也都一樣。
換言之,在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體制下,產品銷售與資源取得都面對嚴苛競爭,若無合理的立法規範與嚴格的執行(例如立法強制所有工廠都達到同樣的污染防制水準),靠愛心將「經營與社會公益」合在一起,並不容易,甚至是「好人難做」。
這也是我們主張社會公益的工作,大部分必須靠政府、立法等來推動執行,而企業和公民的重要角色,一則在努力推動立法,二則本身嚴格遵守法令。
大家都同意非營利組織應更重視效率,甚至應像企業一樣的運用價格機能來協助資源的分配方式,但這些都算是「非營利組織經營管理」的一部分,與「社會企業」的經營架構是完全不同的。

●本文于2013年刊載於《今週刊》

上課不討論影響國家競爭力

許多高階主管不僅沒聽過「個案教學」,在工作上也從來沒有互相交流、分享、整合彼此想法的經驗。往往組織文化從開始就是「老闆說了算」,開會時同仁儘量不要發表看法,即使發言也不能背離上級的方向,更不能質疑他的推理過程。
這些高階主管年輕做學生時,肯定也沒體驗過上課時的互動討論;在一路向上升遷過程中,其領導風格深受組織文化及過去長官作風的影響,因此自己主持會議時也不太可能鼓勵同仁進行互相辯證以集思廣益。
如果領導者夠「英明」,此一領導與決策風格未必影響決策品質。反而在聰明智慧皆高人一等的領導人心目中,所有討論和意見交換,都只是浪費時間而已。
然而這種獨斷的決策方式,最大問題未必在當前的決策品質,而是長期中對高階領導人思維能力成長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因為以開放、參與討論的方式決策,主持人必須放空自己的定見與傲慢,專注聆聽,用心了解每位同仁想法中所隱含的潛在價值與創意,並發掘每位發言者的推理和資訊,有哪些值得吸納到最終方案裡。此一主持會議的過程,是對主持人心智的最佳修鍊,長期下來,不僅思考能力會進步,而且藉著聆聽互動,也可以時時檢視反省自己的想法,並深入了解每位同仁的深層內涵與潛力。
若決策過程中長期缺乏互動參與,這些主管即使平日勤於閱讀吸收新知,也很難隨著地位升遷、責任加重而變得愈來愈精明。在台灣許多組織裡,要到相當年紀才能擔任重要職務,然而此時因為在「一言堂」裡待久了,思維能力很容易停滯。如果從政府機關到所有企業,都是如此,國家競爭力當然會受到影響。
我們若有機會向地位崇高的領導階層,提出一些與他們不同的想法,然後再觀察一下他們的表情反應,就會知道他們平時心態開放的程度,以及在內部決策時的領導風格。
美國從小學開始,上課時就大量運用師生間互動討論的教學方式,這肯定會影響學生未來的溝通態度、技巧,以及決策風格。在這種教學方式下受教育的學生,將來即使位高權重,思維能力極可能因此而持續進步,肯定有助其國家的競爭力。

本文于2013年刊載於《天下雜誌》

菁英有很多種

菁英有很多種,培養菁英的方式也應走向多元。不同類型的學生或潛在的「菁英」,究竟應聚在一起接受教育,還是應該「分而治之」,值得深思。
過去三十幾年裡,我的教學對象中令我印象較深刻的大致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一流大學畢業的年輕MBA學生;第二類是過去學歷毫不起眼,但對經營管理甚至各種人生與社會議題都想法深刻、見聞廣博的創業家。由於在教學上一直運用交叉問答的互動討論,因此對這兩種人的學習與思維方式,累積了若干觀察心得。
第一類學生善於系統化的學習,老師教什麼,他們都能快速吸收,而且可以完全接受現有的知識體系。第二類學生(學員)思考問題的方式自成一格,他們從年輕時開始,由於自己有想法(未必全是正確的想法),因此對既有的知識體系常抱著懷疑挑戰的態度,或聽到一件事就開始多方聯想,甚至開始「建構」自己的「理論」,因而顯得「不專心」。
我上課時歡迎學生提問。從第一類學生的提問中,可以感知到他們已掌握了學理的脈絡,因此從既有理論中不難找到令他們滿意的答案。第二類學生的提問,經常出現在相關議題已經結束幾十分鐘以後(表示提問者在剛才這段時間裡,因為專心在「想」,根本沒有注意聽別人在討論些什麼),然而提問的方向卻是從完全不同的角度切入,但問題本身往往十分有趣而且極有啟發性。
從以上觀察,可以得到幾項推論。
首先,第二類學生由於沒有耐心去按部就班地學習系統化的知識,因此在知識體系嚴謹完整的自然科學或數理領域中很難入門,但在社會科學或實際工作上卻可能因為他們擁有建構知識、創意思考,甚至從行動中自我反省與學習的能力與習慣,因此很有可能成為未來的社會菁英。
其次,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以及考試與升學制度下,第一類學生會被視為「好學生」,第二類學生因為其學習方式與思考方式有別於正統,就難免被分到無人關心的「放牛班」。若因此而讓他們失去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甚至誤入歧途,是人才的浪費。
第三,在企管研究所中的個案討論,偶而將兩種學生混合編班上課,效果十分良好。因為他們的學習與思維方式完全不同,相互激盪所產生的火花,可以讓雙方都大有收穫。然而,在中學階段將兩類學生放在同一班,卻極可能造成教學上的困難,而且對第一類學生的系統化學習以及在數理與自然科學方面的扎根,也肯定造成干擾。
第四,這兩類學生都可能成為未來的菁英,只是學習方式不同而已。我們不應歧視第二類學生,但應提供他們不同的學習環境,以及未來終身學習的管道。


●本文于2013年刊載於《今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