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讀者針對這篇文章提出若干疑問。例如有許多中學生乃至於大學生在寫作時不知如何下筆,因此似乎難以發揮寫書練腦的功能。此一提問十分值得我們再進一步針對「寫作」再做一些探討。
所謂「寫作」不應只是讓紙上或電腦銀幕上出現文字而己,而是作者呈現自己思想的一種方式。既然是「產出」,勢必有「投入」,因此若想向別人表達自己的想法,就必須先大量吸收別人的思想,吸收整合後,才能寫出自己的想法。
因此首先應強化的是「讀」,大量吸收別人想法的最基本途徑是閱讀。有些年輕人下筆艱難,主要原因之一是讀書少,或雖然讀過卻未能理解吸收,沒有想法,當然寫不出來。再者,讀書也不能太集中於「一家之言」,因為如果所讀的文章或書,分析事理的角度高度一致,彼此間毫無爭議,會造成閱讀者的想法很難突破書中所設定的思想框架,結果只能忠實引用,無法提出不同的觀點。因此讀書的方向應儘量廣博,在比對各方不同見解後才有機會構思出與前人不同的主張。
其次是「聽」。想法不只是存在於書本上,尤其社會科學,很多人都會針對某一主題,提出不同的觀點。如果我們能以開放的心態,隨時聽取各方意見,甚至主動請教,則這些意見就會快速使思想內涵更豐富而多元。如果沒有專心聆聽各方意見的習慣,「投入」就難免貧乏。
此外,吸收書本上及其他人的意見後,自己還必須設法理解、內化並整合出自己的想法,這是「想」。將自己的想法略加整理出脈絡以後,要找機會講給其他人聽,並進而接受各方的提問、質疑或補充,使自己的論述更加完備,這是「說」。
經過這些「聽說讀想」的過程以後,才有內容可以「寫」。寫的時候,再不斷修改補充論述的推理以及文字,久之「想」才可能更趨嚴謹周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