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廣義的知識都是來自從小到大的讀書、聽課、見聞與生活體驗,形成了我們自己個人所擁有的「知識庫」。知識庫愈深愈廣,就知道得愈多,對思考和決策當然有幫助。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目的就是要努力充實知識庫的內容。
每個人的知識庫容量不同,讀書多少、讀書是否得法、人生經驗的多寡,甚至天生的記憶力,都可能影響知識庫容量的水準。除此之外,常常從知識庫中去「存取」、「組合」或「整合」這些知識,也可以大幅增加知識庫的效率甚至內涵。
所謂「存取」或「整合」與解決問題的過程有關。當我們遇到問題時,勢必藉助於自己的知識庫。第一步通常需要依靠知識庫中的知識,對當前的問題進行詮釋或解讀,並試圖在知識庫中找出答案。然而除非是十分例行性的問題,否則未必找得到現成答案,因此必須在知識庫中不斷「搜尋」相關的知識,再將搜尋所得的各方面因果關係、資訊、經驗等,經過選擇與驗證之後加以整合,整合出來的解決辦法在實施後還應該驗證或反省其正確程度,以期將來遇到類似問題時能擁有更好的知識搜尋與整合方式。
經常針對問題,努力從知識庫中進行存取、搜尋、整合,不僅可因熟能生巧而提升效率,而且因為經常操作,也逐漸建構出自己的觀念架構或「編碼系統」,使這些廣義知識的存取、組合、聯想更為靈活。
有些人讀書多卻不會活學活用,原因就是平時很少用;有些人讀書不多但在決策或執行上十分精明能幹,就是因為經常在腦中進行存取、搜尋、整合這些活動。工作歷練以及「做中學」背後的道理都與此十分有關。
商管教育中的個案教學,就是希望提供學生成本相對低廉的工作歷練。個案背景形形色色,管理問題變化無窮,教師引導學生針對問題,從各種角度不斷的去想、從自己知識庫中去從事解讀、搜尋、整合、驗證,這是活化知識庫最有效率的方式。
其實任何實用學科,如果在學習中少了這一部分,則無論讀多少書、聽多少大師的演講,其知識庫再豐富,也很難活用。
●本文于2015年刊載於《今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