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決策經驗利人利已

   管理教育十分需要個案教材,因此亟需企業界分享他們過去的決策經驗。好的個案不是介紹企業背景與經營方法,不是企業文宣或對領導人英明睿智的歌功頌德,而是希望經由個案將大家帶到當時決策的場景,在教師引導下,分析整合個案中的情境與資訊,找出現象間的因果關係與核心問題,然後進行理性的決策。
因此個案中應包括「有爭議性的問題與抉擇」,以及與決策有關的許多「資訊」,而這些都需要企業界的無私分享,才能使個案更接近真實世界。近年來我們實施的方法是:由企業負責人率同各部門主管,每次由其中一個部門提供個案素材,與一群教授進行互動答問。企業界負責提出過去曾面臨的某些問題;教師則針對這些問題提出有待澄清的事實,並請教「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或進行決策所需要的背景資訊」或「是否可以採取某些解決方法」等。而聽到回答後又會引發更多提問。教師學術背景不同,考慮角度極為分岐,輪流提問可以讓大家從不同的觀點對此一決策情境產生更為全面的理解。三小時討論與提問,可以形成相當完整的個案架構與主軸,甚至包括未來教學時的大致討論方向。而當負責撰寫個案的教師到企業進行後續參訪時,也會因此而更能掌握重點。
運用此一方式撰寫個案,除了產出效率高、讓教師們有機會深入了解企業實務、在學術觀念上可以彼此交流外,對提供個案素材的企業其實也有不少好處。
第一是包括領導人在內的企業各級主管都可以藉此討論過程對內部許多部門的運作細節產生更深入的了解。
其次,教師們的提問可以擴大各級主管分析問題的視野,甚至對過去的決策及決策過程有深入反省的機會。
第三,為了提供個案,「案主」(通常是部門主管)必須整理出足夠且有系統的資料,甚至事先準備當教師們提出一堆「為什麼」時,該如何回答。這些對他們思路的強化,比聆聽任何大師演講都更有幫助。
好處雖多,但願意提供這種個案素材的企業卻很少。因為許多企業過去的決策從未基於理性的資料分析,也說不出決策背後的理由,一切憑「感覺」,對失敗的決策不願也無法回顧,決策成功也只能歸功於領導者英明的主觀判斷。再者,深入的訪談或個案呈現,難免會觸及若干經營上的機密或敏感議題,或損及企業的完美形象,因此造成許多企業不願透露其決策經驗而無法參與個案的撰寫。
可見得願意以此方式提供個案素材的企業,是多麼值得大家感謝與尊敬。

        本文于2014年刊載於《天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