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辯論不如書面作答

候選人電視辯論是選舉過程中的高潮之一。但我認為電視辯論的效果遠不如競選團隊或政黨針對各方的具體提問,以書面詳細說明本身的看法或未來的行動方向。
做法很簡單:以各種平面媒體為平台,由各政治團體、學術界、社會大眾等,針對自己所關心的公共議題,提出具體的書面問題,再由各候選人於幾天之後,以書面作答。大家可以針對其答案再提出更進一步請教,或請他們澄清其論點。
這樣的做法好處很多。第一,大家都呼籲不要口水,要「端出牛肉」來。這表示傳統上的書面政見涵蓋並不周全,或說明得不夠清楚,因此正好可以利用此一機制讓各方候選人完整而深入的針對大家所關心的議題或疑問提出具體而較深入的答案。
第二,電視辯論中,候選人的外貌、口才、應變機智、辯論攻防技巧,甚至衣著品味等,都會影響選民對他們的觀感。然而這些比起具體的政見及其執行落實方法,相對都不重要,如果憑這些而當選,似乎有違民主政治的初衷。
第三,在辯論或媒體提問的場合,候選人極可能未經深思熟慮就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想法。選後若要他們將這些做為競爭承諾,其實未盡公平。反過來說,若當選者事後辯稱,那些只是臨時起意的說法,未必要實施,則對選民也不公平。因此,以書面回答,就可以經過幕僚的研究分析,並以明確的文字審慎表達,不僅可以避免這些潛在問題,也減少對手斷章取義的可能性。
第四,候選人不必為了應付各種意料之外的議題甚至對方的「突襲」,而被迫熟記各種統計數字、法規條文、歷史案例,甚至物價水準。因為事實上,這些對政治領導者而言,都不必強記在腦中,將來真正要制定政策時,政治領導者所需要的視野、通盤考量以及落實執行的能力,都與他們對這些事項的記憶容量關聯不大。
第五,深入研究後再謹慎作答的資料,可以讓社會大眾、對方政黨、學者專家、社會團體等,仔細研讀分析,一方面做為繼續提問的參考,一方面也可以視為具體政見,成為未來監督執政或要求兌現政見的依據。
第六,針對多元議題,分別進行許多回合的問答,使得每次選舉前的幾個月,可以讓全民有機會長期而詳細的審視各方對其所關心議題的立場、理由、前提,以及背後的道理,甚至將這些溶入日常的討論之中。若每次選舉都如此,全民對民主的素養及對「公共政策」的認識必然逐年進步,對「政治」這件事也比較會形成更正面的印象,了解政治是有關國家發展方向與資源優先順序的重大課題,而不是謊言、謾罵、抹黑、八卦的集合。
和一些人談過這一想法,有些人告訴我此一方案肯定行不通,因為許多選民只喜歡熱鬧而且無法從閱讀中了解政策的意義,再者候選人也未必願意具體寫出自己的政治理想。果真如此,我們的民主政治也只好繼續維持現狀了。

本文于2011年刊載於《今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