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創事業才是產業創新的主角

   企業是現代社會中最重要的資源整合平台。為了追求利潤,企業努力將社會中未被充分利用的財力、物力、人力、科技等進行有效結合,並經由產品或服務這些「價值載具」,來直接或間接滿足社會在食衣住行育樂等方面尚未滿足的各種需求。能存活並獲利的企業,或多或少都發揮了以上的功能。
在經營環境快速變化、市場需求與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由於需求與資源(包括科技)需要時常進行重新組合,因此企業除了上述「整合」的角色之外,還必須運用「創新」來重新組合社會資源。
然而既存的企業在進行創新時,有幾項障礙。
第一,既存企業多年以來為了提升效率、減少不確定性,就必須從事流程的細分化以及制度化,甚至有走向「科層化」的傾向,因而造成人員與組織的知能、資源、心態,並在各方面逐漸出現所謂的僵固性或惰性,因而降低了創新的能量與彈性。資源豐富、獲利良好的大型企業,這些安於現狀的心態可能更嚴重。
第二,既存企業中有許多有影響力的人常變成創新阻力的來源,因為他們只熟悉原有的經營模式,而且擔心新創業務會搶奪自己所能掌控的資源。前些年,傳統底片大廠無法轉型開發數位化的攝影技術、實體書店很難轉變到電子商務等等,多少都與公司內部「大老」們的心理抗拒有所關聯。
第三,既存企業中由於「大老」人數多,每位的專業、認知不同,加上上述的個人前程以及與資源掌控有關的考量,因而對創新方向各有想法,結果往往造成創新決策及資源投入的延誤與時機的落後。
基於以上原因,既存企業甚至大型企業即使在技術上有領先的優勢,但在事業創新上卻有不少內部的障礙。這也是規模小、財力有限,但充滿彈性與活力的新創事業可以獲得生存空間與發展機會的主要原因。
研究發現,新創事業在運用新科技方面效率更高,就是因為它們在創新上更靈活、更聚焦、內部權力結構單純,而且在成本壓力下不得不在風險下努力進取使然。此外,既存企業創新動力不足,經營上會更重視在現有經營模式下的效率提升,因此大量僱用新進員工不太容易。要解決就業問題,似乎還得依賴新創事業。

      ●本文于2014年刊載於《天下雜誌》

努力與運氣

   人的一生成敗其實是「努力」和「運氣」二者所共同塑造的。少了其中之一,很難達到所謂的成功,而失敗者也未必是努力不足,因為可能真的是運氣使然。而且到了相當年紀,回首前塵,會發現人生到此,真的與許多意料外的巧合密不可分。
談到努力與運氣,我認為有兩項重要的原則。
第一,雖然我們事後不得不相信命運,但事前卻不能將自己的未來交由不可知的命運來決定。「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才是正確的態度。事前應全力以赴,若事不成,除了誠實的自我檢討改進之外,也可以用其他不可控制或不可預知的因素來解釋及舒解自己雖然已經盡力,成績卻不如別人的挫折感。這是維持心理健康的方法之一。但如果根本上就相信命運不在自己掌控中,不可能維持長期的成功。
第二,很多成功人士宣稱其成就是因為「運氣好」或「上帝的仁慈」,這種謙虛態度當然值得肯定。然而如果對青年學子只提出這樣的主張,就大有問題,因為這種說法可能讓年輕人誤以為只要運氣好,前途就能光明燦爛。
成功人士真正應該介紹的是自己過去努力和學習的方法,或面對挫折、解決問題時的心路歷程,例如在學校中的學習、職場上的摸索與嚐試,甚至家中長輩對對人生態度或行事方法的指點與啟示。例如,大家都很想知道成功的企業家們當年初入職場是用什麼態度和方法在學習?在什麼階段或什麼場合學到了什麼?同理,成功的運動員、演藝人員、學者和專業人士,都可以從回憶中歸納出許多他們過去努力和成長的經歷。這些過程與方法,對年輕人才具有實質的幫助。
如果成功者寧願讓大家敬佩或羨慕他們亮麗的成就與成功所帶來的果實,卻不願分享自己努力的經驗,可能幾種理由:第一是不知道前述的道理,只希望展現做為一位成功者的謙虛美德卻無意間誤導了年輕人的人生觀;第二是過去辛苦甚至黑暗的日子實在不堪回首,不願回想更不願讓別人知道自己從前在底層求生的苦況;第三是真的運氣好,目前成就與自己的努力毫無關係;第四是想保持神秘感甚至塑造天縱英明的社會形象;第五種是他們的成功,其實來自太多「不可說」的途徑。不是沒有努力過,只是努力或辛苦的方式不合一般社會上可以接受的倫理標準,還是少提為妙。
   雖然在大學任教近四十年,但我從來不覺得「用功讀書」是事業成功的必要條件,但還是很擔心應邀來演講的貴賓向學生強調「我在學校時從來不讀書,因為讀書沒有用!」因為畢竟大部分學生將來未必運氣那麼好,也未必有能力從真實社會的參與中發展出過人的本事。對自己能力並無高度自信的年輕人,在校期間從書本中多學習,還是比較安穩。
 
   ●本文于2014年刊載於《今週刊》

做事和做學問是不一樣的

   做學問與做事兩者間雖有相關,但本質上並不相同。大部分學術研究著重在某些「道理」或「因果關係」的探索、發掘與創新,而「做事」則必須依賴相對較完整的「程序面知能」。
例如,醫藥方面的研究屬於高深學術;「行醫」則必須運用程序面的知能。前者雖與實務密切相關且有助於後者水準的提升,但在本質上與後者並不相同。易言之,傑出的醫學研究者未必有能力從事行醫的工作,同理,「法學研究」與「律師執業」的關係、「傳播學」與「新聞編採」的關係也極為類似。
   就以企管領域來說,決策的「程序面知能」可能包括了:對情勢和各種資訊的研判、從研判中找到值得注意的議題、考慮與此一議題相關的內外條件以及各方期望、構思初步方案,然後在與各方協商後形成具體方案。方案執行時,又會出現新的瓶頸或意見,因而必須經由持續的折衝、談判與微調,將方案漸漸向前推動。這種「過程」或「程序」,在其中必然會用到管理知識,但顯然需要更多的解讀、研判、創意、整合、協商的動態技巧與能力。
在實務界,這些技巧與能力多半由經驗中累積而得,很難有系統的完整解釋或傳授。學術研究中所談到的「策略與組織的關係」、「消費心理對購買意願的影響」、「工會運動的發展回顧」這類發現或道理,對各級經理人的決策與行動當然有參考價值,但對其整體「程序面知能」幫助十分有限,而且在真正決策時,他們未必能將這些學術研究成果恰當地應用在決策上。
要強化這些程序知能,似乎只有經由個案研討,讓這些經理人在說明自己想法、聆聽與比對其他人想法的過程中,時時反思而逐漸進步。而教師則可以將這些討論過程做為研究標的,去了解他們如何在「想」、應該怎麼「想」才會更周延深入,以及所謂的「學理」在提升思考與決策品質上如何才能發揮正面作用。經由此一過程產生的研究成果對「做事」才可能有幫助。
在學術期刊上發表的研究成果,雖然深入甚至創新,但必須將它們在複雜的實務現象中,整合串接在一起才能產生貢獻。當前教育上學用未能接軌的主要原因之一顯然是在教學和研究上忽略了「學理」和程序面知能間的關聯與差異。
   所有的專業學門,似乎都可從此一觀點來思考。

     ●本文于2014年刊載於《天下雜誌》

個案寫作的邏輯

   評斷一個個案的好壞,究竟有哪些標準?除了「合乎實際」、「有啟發性」等之外,其實針對此一問題,最簡單的答案就是「從任何合理的角度著手分析,在個案裡都能找到有用的資料」,同時「個案中不會有任何資訊,是各種分析都用不著的」。反過來說,失敗的個案就是「許多分析或決策方案,都難以從個案中找到可以運用或評估的資料,必須藉助各種假設;個案篇幅十分冗長,其中卻有太多永遠用不到的內容」。簡言之,如果句句都是重點,而且沒有一句廢話,是好個案最基本的要求。
此一判定標準,與個案教學的道理息息相關。
管理個案的主要目的,除了訓練「聽說讀想」這幾項基本能力之外,就是要讓學生有機會練習分析與決策。而決策時除了需要創意和學理,也必須建立在許多事實前提上,決策過程就是憑藉著邏輯,將這些「創意」、「事實資料」以及以學理與常識為基礎的「因果關係」串連在一起。教學用的個案教材即是提供與分析與決策有關的事實資料,使學生能根據它們來進行上述的心智過程。
學生在分析個案時,因為能充分運用上述這些創意、學理、邏輯來整合運用多元而複雜的事實資料,所以學習的效果比起純粹的聽講或讀書,極為不同。
基於以上道理,撰寫個案最好是從具體的決策開始,能有一系列的決策當然更好。然後在分析與提出方案構想時,再請提供個案的「案主」針對分析與取捨這些方案時所需要的具體資訊,進行更深入的說明與解釋。在說明與解釋的過程中,我們就會了解將來個案中必須包括哪些材料,才能讓使用個案的學生進行類似的理性分析。
換言之,撰寫個案的過程,與分析討論個案十分類似,有關鍵資料的提供與解讀、有分析、創意,以及相關學理的靈活運用。也會出現許多可行的方案,以及對這些方案的檢驗與評估。如果提供個案的「案主」對這些決策的理由與背景十分清楚,而且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則這種提問與討論會十分熱烈又充滿知性。原則上,個案撰寫的最基本動作就是將散布在討論過程中的各種攸關的「事實資訊」記錄整理,並依合理的大綱架構(例如產業特性、公司的產品與行銷等等)予以呈現。
理想上,這樣的討論應該不只一次。不同的參與者會有不同的思考角度以及提問方向,因此若干回合以後,可能需要的資訊應已充分浮現,這樣寫出的個案,就不太會出現「在個案中找不到關鍵資訊」的情況。
   外國學者建議的個案撰寫方式-在每次訪問前,提列完整的訪問大綱之類,當然也十分嚴謹,但我所建議的方法,既熱鬧又有趣,產生書面個案的效率又高。值得大家嘗試。

    
     ●本文于2014年刊載於《今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