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善用國際大師

       許多學術領域都有不少國際級大師,經濟、政治、企管等領域皆然。他們既擁有廣博又深入的知識體系與視野,又因其身份使他們見聞廣博,十分值得我們學習。國內一些學術機構或媒體,有時會請他們來進行專題演講,甚至短期授課,應該對大家很有幫助。      
      然而,重金禮聘下,千里迢迢而來,只讓他們進行一兩場專題演講,太可惜了。
      理由之一是,大師們為了保護其智財權,任何獨到的觀點,必然是發表之後才可能公開口頭分享,因此他們願意講授的內容,其實都已經發表過了。
      理由之二是,大師們不了解聽眾的程度高下,又因聽眾程度不齊、背景各異,為了雅俗共賞,勢必從基本觀念談起。
      基於這些理由,結果是他們公開演講中,只談一些基本的,或早已發表過的舊觀念。活動成本不低,但真有水準的聽者很難聽到什麼特別新又沒想過的內容;現場聽眾也未必能及時提出有深度又合乎大師專長的問題,往往只出現如「您覺得台灣未未來產業應朝什麼方向發展」之類的泛泛問答。
      造成大師們未能充分發揮其應有價值的原因,問題不在大師,而是主辦單位的進行程序。
      本文建議的方法是,大師難得蒞臨,因此參加者應先研讀大師重要著作或最新的文章,甚至請國內相關領域中的「小師」導讀釋疑,然後在大家研討後提出有深度的問題寄交大師,屆時現場主要以QA來進行。
      此一做法的好處之一是,這些提問既與大師的專業有關,也配合我們的期待,他的發言內容才會有啟發及參考價值。
      其次,先行閱讀思考,表示對大師的尊重,而且提出若干在其中著作中未深入著墨的問題,對其後續思考也有幫助,可以提升他來台演講的意願。
      其三,提問品質高,可以提升他對台灣社會的尊敬程度,不致於回去以後覺得台灣聽眾的程度很低。
      若「學習新知」是邀請大師的主要目的,可以參考這樣做。若只是為了提升主辦單位的形象或提供某些人士的聚會場合,就不必考慮這麼多了。 

       ●本文于2020年刊載於《今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