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民之間思維模式的交流

   政府文官和民間精英一起進修,有助互相了解彼此的思維模式、各自的立場以及決策考量。長期中可以使政府的公共政策更能配合企業發展與社會需求,甚至活化文官的創新能力;而民間,尤其是企業界也更能體會政府在施政上的限制與困難,以及許多公共政策背後的道理。兩種人一起學習,固然可能產生若干弊端,但整體而言,利遠大於弊。
不同專業背景的人在一起學習管理,尤其是討論個案,過程中所產生的火花或思想激盪,比專業相同者在一起,肯定能獲得更多的創新思維。例如在MBA課程中,教師會刻意將工科、商科的畢業生混合編組;企業家班上課的同組中儘量有創業家、專業經理人,有第二代未來接班人;有傳統產業、有高科技,也有文創、餐飲。在互動過程中,大家不僅可以認識到其他人的專業與思維方式,也可以在「聆聽比對」彼此觀點與論述中,對自己想法的偏頗或不足產生更深刻的反省。
國家發展需要政府文官和民間人士(包括企業界)互相配合,共同努力。但他們之間卻缺乏共同進修與深入互動的機會。我在為企業界授課時,感受到企業界積極創新的精神,以及追求效率的習慣,同時也知道他們在制度化的觀念以及對法制環境的了解都仍有可以加強之處。此外也偶有機會為政府文官和非營利組織上課。由於都是互動式的個案研討,因此明顯感覺到這幾種人在思維方式上的重大差異以及可以互相補益、彼此吸收的潛在空間。如果他們能長期一起上課,在討論個案時可以自然而然的分享經驗、觀念、專業、價值觀,以及決策的立場和對現象的詮釋方法等,各方肯定都會因為長期面對面的深度交流而各有其收穫。
三十年前,政大企研所的「科技班」是國科會和教育部支持設立的。前面幾期,國科會、經濟部、交通部、國防部、財政部等都派了人員來進修,而班上另外一半則是企業界人士。上課時深切感受到這些過去幾乎沒有見面機會的同班同學,在互動討論時所產生的互相請教吸收甚至惺惺相惜的效果。可惜幾屆以後,政府將各項培訓收回自辦,此一現象即不復出現。
近日報載大陸為了避免官商勾結,不允許政府高官參加各大學所辦的EMBA,以減少政商界人士近距離交往的機會。此事讓我回憶起當年科技班的做法,以及多元背景的人在一起進修,可能產生哪些正面的作用。
其實若想「官商勾結」,方法很多。官商勾結的出現機率,與雙方是否在一起上課進修,未必有關係。

      ●本文于2014年刊載於《天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