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案討論時該請誰發言

   主持個案討論的教師必須對學習心理有一定掌握,才能充分發揮討論的正面作用。其中一項值得分析的例子是:討論過程中,當教師提出問題以後,應該經由什麼方式來決定由誰來作答?
許多教師偏好「誰先舉手就請誰作答」,此一方式的優點是熱鬧,因為班上總有幾位「高手」對任何問題都有看法,也不怯於公開表達意見,因此放手讓他們主動發言,不會出現冷場。其缺點是久而久之全班只有那幾位參與討論,其他人成為「沈默旁聽者」,再者考試範圍不會包括同學的發言內容,因此大部分學生未必有動機去用心聽,聽不懂也無所謂。至於他們是否聆聽或究竟聽懂了多少,教師也無從得知。這種討論方式表面上看似熱鬧,但實質上完全沒有發揮個案討論的效果,甚至可能讓學生誤以為個案討論只是讓高手們表現口才而已。
我個人認為,選擇答題學生最好的方式是教師提問後,先讓全班有一小段時間思考,再以「隨機抽取」(例如抽取學生的上課卡)的方式來決定由誰來做答。這種做法似乎讓學生感受到較大壓力,但背後道理有幾項:
第一,由於擔心被隨機抽到,每位學生就不得不專注聆聽教師的提問,以及剛才每位同學的發言過程與內容。這是讓學生提升聽力的最有效途徑。
第二,因為可能被抽中,因此在那一小段時間裡,全體學生會針對問題全力構思答案。即使只有二、三十秒,也成為學生腦力全開的片刻。通常聽課或輕鬆聽別人發言,不會如此「傷腦筋」,然而大家都知道常常針對有意義的提問來用心思考,是提升思考能力的重要方法。
第三,由於自己心中已大致形成了一些想法,因此當聽到別人答案時,可以在心中將別人的答案與自己的想法互相比對,並進而形成更深入的觀念。這是「建構知識」的最基本過程,而在個案討論時可以用最簡單的方式-「提問後停格半分鐘再抽籤作答」就能做到。
第四,在與別人答案相比對以後,很多人會發現自己的想法其實還不錯,因此就有勇氣舉手發言。這時候的「熱鬧」,比起「少數人獨占發言機會」的熱鬧,本質上是大不相同的。
   隨機抽卡發言的基本障礙在於:發言者的推理過程與結論上若不正確,教師不宜直接指正而應從各種角度提問來啟發其思考。教師若對「非高手」無此愛心與耐心,就不如完全放棄他們而讓高手們來聊聊就好。

      本文于2014年刊載於《天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