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NPO可以學到什麼?

非營利組織(NPO)和營利組織的策略思維其實頗為接近,因而彼此可以互相參考學習。而由於「非營利」的特性,使NPO的策略考量可能比營利組織更為複雜,營利組織若能吸收非營利組織的成功經驗,將有助於強化其策略考量的廣度。
服務內容特色的塑造、目標對象的選擇、價值活動的重點掌握與設計,以及規模經濟、經驗曲線、地理涵蓋範圍,甚至競爭優勢的建立與運用等,這些分析角度與相關的策略原則,在營利與非營利組織中,幾乎全都可以適用。但非營利組織最大的不同,在於除了「享受服務」的對象之外,還必須考慮「資金提供者」與「行動投入者」的市場區隔與需求滿足,以及更進一步藉由策略設計,整合三者的需求與資源。
簡言之,任何組織的存在,都建基於對某些對象所提供的服務價值。營利組織所提供的價值,主要是由顧客所享受,顧客是否願意出錢來購買其產品與服務,攸關此一企業的生存發展,因此必須深入了解並努力滿足顧客的需求。傳統上,營利組織的投資者與內部的從業人員,對企業所提供產品與服務的核心價值並不十分在乎,股東大眾不需要對其公司產品有正面認同,因為他們更在乎的是股價、獲利與分紅;企業內的員工也一樣,他們最關心的是薪資福利與工作保障,未必特別喜歡享用自己公司所產銷的產品。
非營利組織就不一樣。非營利組織的資金投入者無法從該組織的營運中獲利,其之所以願意提供捐助,是因為認同此一組織的理念,或相信此一組織可以善用這些捐款,達到捐助者的理想。因此如何使組織理念與捐款人內心的價值觀產生共鳴、如何展現落實理念的效率、如何選擇並聚焦捐助的來源、如何在各種活動過程中滿足他們的捐助動機以創造長期的捐助意願與行動等,都需要有相當的策略思維,甚至行銷研究在內。
面對不計酬勞來投入服務的志工,非營利組織也要進行相似的策略思考與活動。讓組織的理念對志工產生吸引與認同,比營利組織的人力資源管理,更有一番不同的挑戰。
成功的非營利組織不僅要同時照顧三方面的需求,而且要在三者間創造互相欣賞、互相吸引的綜效。若營利組織也能將投資大眾和員工視為「服務對象」,設法讓他們認同組織的理念,並在相同理念下創造互相的綜效,對組織長期的生存發展,當然有高度的正面意義。這是企業界可以向NPO學習的地方。

本文于2012年刊載於《天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