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停留在船堅炮利的思維模式裡

小學讀的歷史課本就指出,當清朝政府受到世界列強威迫後,首先想到的改革方向是從國外引進新式武器、興建兵工廠,並開始建立新式軍隊。然而由於整體政治制度以及社會思維方式未能革新,行政與軍事人才素質低落,使得這種僅著眼於「船堅炮利」的改革,最終難逃失敗的命運。
當時年紀小,無法理解為何僅憑武器精良還是不夠。漸長以後,才逐漸體會到所謂制度、人才、管理方法,乃至於思維方式與文化的重要性。這幾個月,看到大家對「四大慘業」的批評,才注意到原來我們許多政策或資源分配的想法,還停留在「船堅炮利」的思維模式裡。
十年前當我們聽到「兩兆雙星」的宏偉計畫時,對它們充滿了無限的憧憬,然而如今從各種事後批評中才知道,其中有些產業當初的巨額投資,主要用在購買設備與轉移製程技術,我們自己本身其實並未掌握研發的能力,許多關鍵零組件或專利權也都還掌握在外國廠商手裡。等到鄰國憑著自己的技術不斷進步成長後,台灣當年投入重金所購買的設備與技術就不得不面對被淘汰的命運。換言之,這些投資固然可能讓我們獲得短期的亮麗業績,但肯定不足以回收當初的投資,而那些鉅額投資,只是讓外國設備供應商和技術母廠狠賺了一筆,而國內的投資大眾,甚至相信這些產業政策的銀行,則蒙受了可觀的損失。
只在乎短期成果的光鮮亮麗,寧可花大錢從國外買昂貴的設備而不願或不知道應該投資培養自己的技術與人才,其思維與當年朝中大臣相信只要買到高品質的洋槍火炮,就能快速達到國家富強,其實也頗為類似。
再以近年來被寄以厚望的服務業為例。大家當然都聲稱十分重視人才或管理能力的培養,然而相對於「雲端」甚至「手機上網購物」所投入的預算,人才培育所投入的資源簡直微不足道。殊不知這些資通訊系統固然有助於服務業效率的提高,甚至短期內會出現吸引眾人目光的表現,但服務業若僅靠硬體建設,不可能建立長久的競爭優勢。
在公部門方面,問題似乎同樣存在。面對瞬息萬變的全球產業競爭局勢,必須高瞻遠矚,構思宏觀藍圖並負責設計制度政府主管機關,其中各級人員的觀念、知能與見識,攸關產業未來發展的成敗。然而政府為他們所提供的培訓資源卻十分有限。許多產業的知識密集度高而且進步快速,主管機關所能掌握的產業知識及世界資訊,遠不及業者。造成主管機關不容易判定業者所提供的想法或期望是否合理或是否合於全民的利益。例如DRAM產業,似乎當時很多決策者都不知道「此一產業的技術進步與淘汰都很快」、「台灣廠商缺乏自主技術」、「其他國家掌握了技術」、「技術持續創新的能力是成功關鍵要素」、「若要在此產業成功,必須投入某一水準的研發」這幾項命題的存在,就貿然決定了產業發展的方向,並投入了上兆的投資。相對於此一投資金額,要驗證這幾個命題顯然所需投入的資源其實很少,然而在「船堅炮利」的思維下,花錢買設備就對了,根本沒有想那麼多。

本文于2012年刊載於《今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