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族企業傳承過程中,常見的一項問題是創業家在事業成功而年事漸長以後,組織出現「一言堂」的現象,亦即是領導人乾綱獨斷,其他人不同的意見完全無法匯入決策考量之中。
出現此一現象的原因之一是:成功領導者的思維方式已形成一定慣性,難以接受不同或創新的想法,甚至將不同的意見視為挑戰或批判;原因之二是:過去的成功造成高度自信,從內心深處即輕視部屬或子女的意見,而未能體認到「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的意思;原因之三是:創業家的年齡造成學習力及聆聽能力的下降,聯想力與創意也因此大不如前。
一言堂的負面結果包括:第一,決策的考慮面變窄,無法集思廣益;第二,因為難以出現其他意見,使領導者缺乏管道了解自已的不足;第三,因為沒有完整發言機會,也得不到長輩(領導者)的回饋與指導,使準備接班者的思維能力進步減緩;第四,經營團隊成員的才智及視野,無法在參與中被深入檢視。領導者看重的只是會執行的人,而這些人未必會思考。
此事關係到領導人的個性與人格特質,很難改變。然而如果有心,可以試行兩項做法。其一是調整開會或討論問題時的流程次序,易言之,針對議題,務必請部屬或子女先完整發言,全體發言完畢後,長輩再整合回饋,提出自已想法及理由。其二是討論經營管理議題之前,請部屬或子女先召開「會前會」,充分溝通後,再到會議中向領導人提出有共識或尚未達到共識的結論。這些做法下,領導人仍然擁有最終的裁決權,但有機會聽到完整而不同的意見。
這些完整而不同的意見(不是簡單的同意與否,而是包括具體做法及理由的論述),一方面可以提升部屬或子女的參與感並訓練他們對各種議題及決策的思考,而且在聆聽及整理各方意見的過程中,領導人不僅能更充分、更深入的經由互動來指導他們;另一方面,自已的想法也能因為聽到不同觀點而日益開放。
●本文于2018年刊載於《今週刊》
文/楊瑪利
一個老師,心無旁騖,只是認真教書一輩子,影響力可以無窮大。這是我最近從政大企管所講座教授司徒達賢身上看到的現象。
今年5月我收到一封來自政大企家班校友會的電子郵件,主旨寫著:「誠摯邀請參加司徒達賢教授榮退典禮暨演講活動」。
由政大企家班學生、也是企業界老闆們署名的邀請信內容,稱他為「我們的總導師」「大俠」,感謝他對教書始終樂此不疲,更打造出「政大企家班」成為華人世界的第一總裁班。文末感謝,即便70歲得屆退,但老師「曾親口承諾將繼續在企家班教書做功德……。」
學生們為司徒達賢辦的榮退典禮,選在他70歲生日那一天(7月15日)於中油國光廳讓老師再幫學生演講二小時,開放報名沒多久就額滿。不僅如此,學生們還決定,以後每年的7月15日就是企家班的團圓日,充分表現出時下學生對老師已很難見到的孺慕之情。
司徒達賢1976年、28歲那年於美國拿到企管博士後回政大企管所教書,開創台灣管理學界個案教學的先驅。他獨創「聽說讀想」的教學技巧,讓課堂總是緊張萬分,卻又熱熱鬧鬧,笑聲不斷,完全看不到有人滑手機、看電腦、吃便當、打瞌睡等。至今42年,累積教過學生數超過3000人,遍及產官學界的無數名人,如白崇亮、宋學仁、馬志玲、尹衍樑、尹啟銘、宋文琪、林信義、王振堂、周永明……。
企業人才嚴重斷層 學界精英也流失
有趣的是,司徒達賢還從一代,教到企業的二代,不少企業家族的父子,同時是他的學生,讓教書生涯再增添不少佳話。有的二代從小被送出國讀書,長大後在國外當高薪白領,根本不想回台灣。司徒的一代學生就想辦法把二代叫回台灣,送到司徒班上讀書,之後真的成功接班。
其實,司徒達賢早就可以退休,也可以跟很多國立學校教授一樣,退休後再轉到私立學校或海外任教,開啟所謂的第二春。但他卻堅守政大崗位,即使7月屆退,也將持續在企家班與EMBA班授課,這都是他讓學生感動的地方。
本期《遠見》專訪司徒達賢,他說「我很喜歡我的工作」,理由就這麼簡單。語畢他自我調侃,以後「事情沒有變少,但錢變少了!」。
40年來教育這麼多企業界學生,司徒達賢對台灣產業變遷的觀察,又是什麼?他感嘆,現在年輕有成的創業家逐漸減少了,以前30歲就可以很有成就,像政大企家班第一屆的李成家、第五屆的黃少華,到企家班就讀時,都只有30多歲,「但現在30多歲有那樣地位企業家,感覺是不可能了。」
他指出,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頒發對管理工作、學術研究及推廣有卓越貢獻的呂鳳章紀念獎章,之前限制40歲以下,早期曹興誠、宣明智都是30幾歲得獎,現在已提升到45歲,但近幾年企業界來申請的幾乎都沒有了。
誰來接班?這是台灣競爭力的隱憂。企業界如此,學術界又何嘗不是?近年來大批優秀的大學教授因為受不了台灣高教的層層限制與低薪,紛紛出走台灣。大家不只要關心,下一個張忠謀、郭台銘在哪裡?大家也得關心,下一個高教界的司徒達賢,又在哪裡?
資料來源
學校的主要功能在傳授知識,但大家都知道「會讀書未必會做事」,因此如何才能學會「做事」,是值得探討的。我認為其中最關鍵的一項是「用心」,本文即簡單談一下何謂「用心」。
成功的大企業家和政治領袖,他們成功背後的原因太複雜,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之內。除了這些頂尖的人物之外,社會或組織中廣大的各級幹部或中高階主管,他們是怎麼逐漸變得能幹的?幾十年職場生涯中,為什麼有些人會變得愈來愈能幹?有些人則在知能上進步得比較慢?在職場上受到尊敬與倚重的人,他們是怎麼在終身學習的?
他們的終身學習或「做中學」的方法,大致可歸納成兩項,一是「向自已學習 」,二是「向別人學習」,而共同的特色是「事事用心」。
所謂向自已學習,即是將每一項任務都做為追求自我成長的實驗場,從最基層的職位開始,對每一項工作都全力以赴。意即將自已的工作詳細規劃步驟與細節、分析每一項抉擇或做法的理由,以及每一項抉擇背後的推理與前提。這樣不僅成功機率高,更重要的是可以做為事後自已分析檢討及改進的依據。由於思考與規劃得十分用心,不僅成功機率較大,更重要的是,這樣事後才能深入檢討改進。每件事都這樣,日積月累,當然辦事的能力會快速提升。
所謂向別人學習,對初入職場的年輕人尤其重要。這是指應隨時聆聽、觀察各級長官與同仁的做事方法與溝通技巧,並進而分析、學習、參考他們的思維方式及處世哲學,在自已深入想過、研究過以後再向適當的人請教。因為自已仔細想過或研究過以後,提出的問題不會太膚淺,而略有深度的問題,不僅能引起請教對象回答的興趣,對自已的形象也有正面的作用。
所謂「適當」的請教對象,是指應配合問題的難度與層次,找到合適的人來請教,這樣才能使他們所聽到的問題不致於太難或太簡單。同一件事,分別向不同的人人請教,再來比對與整合各方想法,也是形成自已的想法途徑。
●本文于2018年刊載於《今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