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異於傳統的經濟預測

人類對未來總是充滿好奇,因為愈能猜到未來世界的發展趨勢,就愈可能在當下做出更明智的抉擇。現代社會中,經濟活動是文明進化的重要引擎,經濟發展、政府決策、企業行動這些互為因果的因素,必然會影響未來財富的分配、生活品質的高下、社會階層的劃分、政治勢力的消長,以及文化價值的長期傾向。因此「未來的經濟會變成怎樣」、「有權者今天的決策將如何形塑我們的未來」,以及「小民現在應採取什麼行動,未來才會過得更好」這些議題,始終是社會大眾所關心的。
預測未來,極不容易。王伯達先生過去幾年的著作,對未來有著相當精準的預測,加上流暢的文字說明與實例解說,使他在這方面已成為一位不可忽視的意見領袖。從這本具有高度說服力的《預見未來》,可以歸納出他成功預測未來經濟情勢發展的幾項關鍵要素。
第一是要能充分掌握多元、廣泛而真實的事實資料。除了世界各國的重要統計數字之外,本書作者還透析了國內外政府的運作方式、國與國之間的政經關聯、政治人物所在乎的績效指標、企業及重要科技的發展現況、消費行為的走向,甚至民眾生育意願的前因後果等等。這些複雜的因素互相影響激盪,共同創造了未來,因此當預測者對它們了解得愈廣博、愈真實,推論的正確性就可能愈高。
其次,要能靈活運用各種社會科學以及歷史經驗中,所歸納出來的因果關係或所謂「理論」。這些包括了「什麼現象的出現表示了背後存在哪些共同的原因」、「哪些政府政策會引起企業界怎樣的反應」、「政府對央行的角色期望如何衝擊物價水準與資金流向」、「所得分配的變化對不同階層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有什麼影響,又如何進而改變企業未來的經營手法」等等。事實上,所謂的「知識結構」本來就是一張範圍廣闊又錯綜複雜的因果關係網,作者認知體系中的這張「網」愈廣愈密,推論就愈可能正確周延。
第三,要有邏輯辯證的能力。基於多元而複雜的事實資料以及既廣且密的潛在因果關係,所獲致的推論或「假說」,肯定是為數眾多而且互相矛盾的。唯有依賴強大的邏輯思辯能力,才可以針對這些矛盾或疑點持續蒐集事實資料,並彈性選擇恰當的因果關係或理論來驗證這些假說的可靠程度。換言之,必須要有活學活用這些資料與理論的心智能力,才能提出人所未見的假說,並針對它們進行不斷的驗證、推翻、選擇、強化、修正,最後才可能整理出完整而且禁得起歷史檢驗的預測。
經過此一複雜思維模式所獲得的預測,應該是合乎常識的,但其推論的過程與結論卻又不是普通人僅憑常識就能得到。
許多人長期質疑,為何世界上經濟學者人才濟濟,學術理論十分高深,學術論著極度豐富,但卻很少有人可以或敢於從事類似的預測。從以上分析,可能得到的一項答案是:經濟學術的知識領域深入而專精,任何學者的論述必須承襲一定的學術傳統,而且理論的提出必須經由大量的統計資料來驗證。因為專精,就難免犧牲了廣博;因為師門傳承嚴謹,使年輕學者在思想上不敢突破前人的思考模式;嚴謹的統計分析造成大部分推論都建立在歷史資料上,因而無法藉著簡單的邏輯來想像未來不同典範的世界。這樣一來,在思考與論述上反而不如像王伯達先生這種非經濟專業出身,但敏於觀察,勤於思考的作者如此活潑而敢言。事實上不僅是經濟學,其他許多歷史悠久而歷代大師輩出的社會科學領域,都有類似的情況。
十年前和王伯達先生常在一起時,雖然早已注意到他的好學深思,但卻未曾「預測」過他會朝這個方向走得那麼努力而出類拔萃。這本《預見未來》深入而具體的解說他在分析未來趨勢時的思想體系以及獲致結論的思維過程,更提升了本書的潛在貢獻。
希望我這篇序言,有助於讀者更理解這本書的獨特價值與限制。

序,《預見未來》‧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