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鑽石可以磨礪鑽石

前年在政大企家班三十週年紀念專刊中,我引用了一句校友的話來形容個案教學在高階管理教育的核心價值:「只有鑽石可以磨礪鑽石」。現在進一步稍做解釋。
首先是「鑽石」。鑽石加工後可以展現耀眼的光芒,然而硬度高,很難加工,我將之類比為高水準的企業領導人。年輕人常有師長或長官要求提點,因此只要虛心就不缺乏自我反省與檢討的機會,進而帶來成長與進步的空間。而高階管理者或企業領導人由於過去的成功經驗加上現在的地位,使得很少有人敢於「犯顏直諫」或指出他們思慮上未盡周詳之處。久而久之,即使並未心存自滿,也會逐漸失去協助其反省檢討的外在力量,尤其是成功的創業家,在自己企業裡更是一言九鼎,很少聽到不同意見。他們負責的決策複雜又多半事涉機密,很難找到合適的朋友來一起分析討論;他們閱讀與聽演講也可能只選擇吸收自己較為認同或熟悉的概念。因此這些擁有高度聰明才智的領導階層,就因為自己的地位與成就而失去了許多反思、檢討與成長的可能性。
其次是「磨礪」。高階人員思考與決策過程包括了許多複雜的因果關係推斷、事實資料解讀,以及隱約存在的前提假設,外人很難透析檢視。唯有當參與個案教學時,他們會被要求針對相同的個案資料去進行分析決策,並具體向大家解釋自己的結論與推理過程。在教師持續提問與引導下,他們才有機會將自己的想法和別人仔細印證比對,無論發言與否,每個人都可以藉此檢視自己想法的正確性與周延性,以及長期養成的慣性思維之不足。相較之下,從純粹的聽講中得到的切身感悟十分有限,難以達到磨礪的效果;而教師與學員一對一的論證,也常因教師缺乏實務經驗而顯得說服力不足,因此,唯有同樣位居高階而有成就的同學,才能擔負起互相磨礪的任務。古人形容學習時的「砥礪切磋」,也正是描述此一境界。
在個案教學中,大家常感覺教師似乎教得不多,但學生卻學了不少,就是因為教師並未準備將學理逐項強加「灌輸」給學生,而是啟發他們在互動過程中去思考與反省,進而補強自己思維模式的邏輯性與周延性。這種啟發對經驗豐富而思慮周密的高階人員,更有價值。
一堆鑽石靜靜放在籃子裡,並不會出現互相磨礪的效果,必須還要有可以讓他們產生互動的動能,而我在那篇文章中提到,教師的作用是「推動搖籃的手」,就是在說明這個意思。

           本文于2012年刊載於《天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