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盟成敗有賴領導廠商

有些產業上下游結構十分複雜,從原料、零組件,一直到品牌、通路,不僅環環相扣,而且上下游廠商的做法必須互相銜接配合。此一產業特性的結果之一是:產品或科技的重大創新都需要大家一起參與及投入才能產生效果。如果一部分廠商對此項創新缺乏信心或興趣,創新的進度就會大幅減緩甚至根本難以開始啟動。
推動這種橫跨產業上下游的創新必須藉助某種形式的策略聯盟,而策略聯盟的成敗,與帶頭推動此項創新的領導廠商大有關係。能帶領策略聯盟走向成功的領導廠商通常具有幾項特質:
首先,它在產業鏈分工裡,所創造的附加價值與承擔的風險相對較高,因此其他參與廠商才相信它的投入是認真的,對整體的成敗也是最在乎的。
其次,規模要夠大、資源要夠多,萬一失敗也不至於動搖根本,因此才有開創新局的勇氣。
第三,擁有足以影響大家行動的權力基礎,例如承諾將來創新成功以後向其他成員大量下單,或願意分擔部分研發費用、分享專業知能。看在未來利益與分散風險的份上,其他廠商會更願意參與這項創新活動,並承擔創新的風險。
第四,組織內部擁有創新的文化,或深切感受到外在競爭所帶來的潛在生存壓力。如果廠商雖然擁有上述各種資源與條件,但本身卻安逸守成,或對外界變化缺乏感知能力,此一策略聯盟很難組成,即使存在也不會出現動力。
第五,領導廠商內部必須有人熱心的在內部各單位間,以及相關廠商間往復溝通、推動、協調、妥協,積極發掘各方的潛在資源與利益,甚至要擺平各種「既得利益者」,進而整合出一個各方都覺得有利可圖,又能發揮貢獻的策略行動方案。若無此一角色,需要整合各方力量的聯盟,很難真正動起來。
第六,領導廠商必須要有公平分配成果的心態與氣度,並且在過去類似行動中,為大家創造這樣的信心。聯盟的成果是大家一起投入所產生的,領導廠商當然在利益分配上有其優勢,但如果有將大家辛苦所產生的成果「整碗捧去」的習慣,以後想找人合作就困難了。所謂「想當大哥要肯吃虧」,就是這個意思。
   想要同時擁有以上這些特質是不容易的,但顯然領導廠商的能力與特質愈接近此一理想,成功機率就愈高。有些國家的企業型態是上下一條龍垂直整合,而我們則多半垂直整合程度不高,上下游廠商各自有其生存目標與策略想法,因此為了整體創新而形成的聯盟,以及聯盟領導廠商的角色就顯得格外重要。
        
      ●本文于2012年刊載於《天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