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實施「井田制度」後發現,每戶人家都專注於自己的「私田」,大部分「公田」則因乏人照料而雜草叢生。這反映了人性的本質,也進一步指出若要使多數人為整體或公眾的利益做出貢獻,極不容易。
我們不可能要求大家徹底放棄私心,而是期望管理當局有能力整合眾人的私心,讓大家在追求個人利益的過程中,同時也達到組織整體的目標。若無法做到,不僅影響績效,而且會造成組織規模無法配合技術或環境的要求而合理成長。
無法整合各方的私心,可能造成的第一項問題是監督成本的快速高漲。組織成長,監督成本本來就會隨之提高,但若無法處理私心的問題,造成大家都不為組織整體著想,很容易出現懶惰、浪費、舞弊等現象,於是監督的工作及監督人員也不得不跟著大幅增加,很快就出現「規模不經濟」的結果。
第二是協調成本。創造規模經濟的方式之一是專業分工,然而分工後部門間還必須協調。如果大家都只關心顧好自己單位的業務與績效,不願與其他平行單位互相配合協調,則組織即使規模還不大,協調成本就會提升。部門間互相推拖責任,不僅嚴重影響分工合作的效率,同時也表示管理能力(包括制度設計)不足以應付各自為政的心態以及大家背後的私心。
第三是不易產生事業單位間的綜效。組織營運範圍擴大,劃分責任中心或利潤中心是自然的趨勢,理想上總希望責任劃分後,事業間的資源與資訊還可以交流互補。然而如果每個部門都只關心自己的「私田」,不願與其他部門分享本身的資源或消息,上級又無力要求,則多角化後的大企業充其量只是一群小事業體的邦聯式結合而已,整體競爭力根本無法發揮。
第四項是事業部門間資源合理配置與調整十分困難。各事業部未來成長潛力不同,理想上希望較成熟的事業能讓出資源以協助新的事業追求更快速的成長,但基於自身的利益,往往誰也不肯承認自己是別人的「cash cow」,於是盡全力將資源保留在自己的部門裡。結果常為了本身一點點利益,犧牲了整體組織的全面發展。同樣的道理,集團之內各子公司的資源爭奪、地盤劃分,或派系間的利益爭逐,背後的理由都是私心太重而高階領導人整合無方。
私心所造成的負面作用與管理及整合能力呈現負相關。易言之,管理及整合能力愈高,私心所造成的負面作用就愈少。短期內我們無法改變社會的整體文化,整合能力的強化就更形重要。如果兩方面都無法處理,只好長久維持小型的經營格局。
領導者要設法讓大多數人在制度與領導之下願意將自己對那一小塊「私田」的關注,部分轉移到「公田」,是組織規模成長的重要先決條件之一。台灣目前的大型企業,其規模大多表現在製造的生產線方面。將來若希望出現更多以專業工作為主的大規模企業,「整合各方私心」是必須突破的重點之一。不能如此,我們很難出現很多跨足全球的大型企業。
●本文于2012年刊載於《今週刊》